|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上火"不是科學概念,而是中醫理念缺失的背鍋俠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上火”是塊磚,哪裡難受往哪搬——

火鍋嘴角起泡——上火了;


熬夜後牙齦腫痛——上火了;

壓力大口腔潰瘍——上火了;

就連年輕人長痘、嬰兒眼屎多,都能歸罪於“上火”。

這個流傳千年的東方神秘概念,儼然成了中國特色的“疾病萬金油”。中國非處方藥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清熱降火”類中成藥銷售額突破240億元,相當於每個中國人每年為此花費17元。但翻開任何一本現代醫學教科書,從《西氏內科學》到《哈裡森腫瘤學》,都找不到名為“上火”的疾病詞條。

真相是:現代醫學對所謂“上火”症狀早有清晰解釋。北京協和醫院2023年發布的《常見症狀科學解讀》顯示:

口腔潰瘍與維生素B缺乏或免疫失調相關(占78%病例)

牙齦腫痛90%由牙結石引發牙齦炎導致

便秘首要原因是膳食纖維攝入不足(世衛組織建議每日25克)

成年人痤瘡與雄激素水平及毛囊角化異常有關

更直接的證據來自廣州醫科大學的雙盲實驗:給200名“上火”患者分別服用某涼茶和安慰劑,四周後症狀改善率分別為36%和33%(P=0.71),在統計學上毫無差異。這個結果被收錄在《中華醫學雜志》2023年4月刊。


中醫粉常吹噓“望聞問切”的玄妙,但現代醫學檢測設備就像照妖鏡,讓這些傳統技藝現了原形。上海瑞金醫院2022年做過震撼實驗:讓10位老中醫診斷同一批糖尿病患者,結果5人說是“陰虛火旺”,3人判定“氣陰兩虛”,還有2人認為是“濕熱內蘊”——而現代醫學只需檢測血糖值和糖化血紅蛋白,診斷准確率超99%。

更荒誕的是中藥說明書。隨機抽取20種“降火”中成藥,18種成分表寫著“金銀花、黃芩、板藍根等”,卻無人告知:

這些藥材含數百種化合物,究竟哪種在起效?

不同產地藥材有效成分相差最高達300倍(中國藥科大學2021研究)


某知名涼茶中被檢出添加地塞米松(糖皮質激素)和甲硝唑(抗生素)(《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22年暗訪報告)

反觀現代藥物,每片阿司匹林的分子式(C₉H₈O₄)都精確到原子級別。FDA要求新藥必須說清三個問題:什麼成分?怎麼起效?有哪些副作用?而中成藥還在用“清熱解毒”這類堪比魔法的說明書。

很多人覺得“中藥天然無毒”,這可能是本世紀最大醫療謊言。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中藥引發的不良反應報告達12.7萬例,其中嚴重反應1.3萬例,包括:

某“降火”口服液致急性肝損傷(占比23%)

中藥注射液引發過敏性休克(占搶救病例的61%)

兒童服用含朱砂的“清熱藥”導致汞中毒(北京兒童醫院年收治超200例)

對比數據更觸目驚心:美國FDA近五年批准的新藥,嚴重不良反應率控制在0.03%以下,而中國中藥注射劑嚴重不良反應率高達1.2%(國家藥監局《2022年度藥品評價報告》)。所謂“千百年臨床驗證”,在科學統計面前不堪一擊。

在基因測序技術這面照妖鏡下,中藥的玄學本質被逐漸撕破。清華大學2023年發布的研究顯示: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已經有 3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3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及.癸.二.為] 2025-08-14 12:26
    看完這篇文章,才知道科學西醫才是落後到家的騙子,明明休息下火喝點水就能好,非要你吃有副作用的西藥 連花清瘟因未能證明療效,至今無法通過FDA審核, 中藥為什麼需要西醫審核?世衛推薦的基本藥物卻因利潤低面臨停產, 這正說明西藥無效,有效果為什麼會停產?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07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4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