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国芯片"龙芯一号"上为何刻下她的名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02年8月10日,中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一号”诞生。每一个“龙芯一号”芯片上都刻有“夏50”的字样,这是为了向夏培肃致敬,2002年正是夏培肃回国从事计算机事业的第五十个年头。


计算机研制“三人小组”

夏培肃出生于重庆一个教育世家,她从小便是学霸,数理科尤为出色。抗日战争期间,目睹民不聊生的动荡局势,夏培肃无比愤慨,加之从小展露的理科天赋,便下定决心报考工科院校,期望日后实现工业救国。


高中毕业时,夏培肃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在这里她结识了在机械系任助教的杨立铭,两颗年轻的心在救国理想中走到了一起,他们先后通过留学生(专题)考试,相聚爱丁堡大学。1948年杨立铭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夏培肃获得电机系博士学位,两人在1950年结为伉俪。



1950年夏培肃和丈夫杨立铭在爱丁堡合影

当时夏培肃夫妇已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却还是感受到西方人对中国人深深的歧视。看到国外教科书上赫然写着“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裹小脚”“中国人睡得早是因为太穷”等刻板印象的描述,异乡的屈辱令夏培肃暗自发誓:“中国绝不能被人瞧不起!”她的心中那颗科技报国的种子,就在那时生了根,发了芽。

杨立铭回忆道:“当时我们已有较好的工作待遇,但还是想回祖国参加建设,何况当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专业人才。至于回国后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我们没有特殊要求。”


恰逢1950年华罗庚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引起强烈反响,——“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海外学子深受感召纷纷回国。这样的想法与夏培肃夫妇不谋而合,他俩也踏上归途。但夏培肃未曾料到的是——她竟会被华罗庚直接选中,加入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一个人在一生中,常常会有一些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我来说,就出现在195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当我第一次谒见华罗庚教授。”回忆起这段经历,夏培肃恍如昨日,“他问我们的学历和经历,愿不愿意搞计算机?我当然愿意,我在英国时对计算机有所了解,知道是一门很有前景的学科,所以我们国家要搞的话,我特别愿意,当时就表示愿意到华先生手下研制电子计算机,工作就是这么开始的。”


正是这个夜晚的决定,让年仅29岁的夏培肃走上了开拓中国计算机技术之路,从此把自己的生命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研制自己的计算机”

科研小组成立之初仅有3人,团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当时国内没有一本叙述电子计算机原理的书,他们就从英文期刊中一点点查找,一个字、一个字抄录下来,制定了开发思路。1959年中苏关系降到冰点,苏联终止了对中国所有的技术援助,国际上都认为中国的计算机发展止步于此,然而夏培肃始终坚信“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研制自己的计算机”。

作为研究组负责人,她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计算机原理》讲义,为让大家更好理解外文概念,她逐字推敲作出了很多信达雅的学术名词意译,比如把“bit”翻译成“位”,把“memory”翻译成“存储器”等,很多名词沿用至今。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