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7月PPI和CPI出爐 中國通縮陰霾持續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7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3.6%,降幅比預期中大;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則同比持平。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經濟仍未能擺脫通縮壓力和“內卷”怪圈,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持續是中國經濟風險來源之一。


中國PPI從2022年10月起,已連續34個月錄得負增長。通貨緊縮壓力促使官方采取措施,解決產能過剩和內卷式惡性競爭問題;因價格戰侵蝕企業利潤導致工資被壓低,也連帶沖擊居民消費意願。

中國國家統計局星期六(8月9日)公布,7月PPI同比下降3.6%,降幅與上月相同。路透社報道稱,降幅要大於經濟師此前預測的3.3%。環比來看,7月P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


7月CPI環比由上月下降0.1%轉為上漲0.4%,同比則持平。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則上漲0.8%,漲幅連續三個月擴大。

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分析,季節性因素疊加國際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影響部分行業價格下降,以及夏季高溫雨水天氣增多,導致建築項目進度放緩影響建材需求及電價下降,是7月PPI環比變動的主要原因。

CPI環比上漲,則主要受服務和工業消費品價格上漲帶動。其中,受暑期出游旺季影響,飛機票、旅游、賓館住宿和交通工具租賃費價格環比漲幅均高於季節性水平。

CPI和PPI是衡量經濟是否面對通縮壓力的指標。當兩個指標持續下降時,顯示經濟存在通縮風險。一些分析師和學者認為,盡管最新CPI同比持平,判定中國經濟已擺脫通縮壓力仍言之過早。

路透社引述保銀投資首席經濟師張智威分析,中國地產市場尚未穩定,經濟仍主要依賴外部需求而非國內消費,勞動力市場仍疲軟,目前難說中國通縮是否已結束。


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副教授傅方劍向《聯合早報》分析,最新CPI仍走低,顯示中國經濟還未完全擺脫通縮壓力,提振內需如“以舊換新”等政策仍有加力空間;通過投資大型項目如雅江水電站等,有助於帶動原材料和水泥建材需求,則有利於提升PPI。

傅方劍也指出,提振消費關鍵在於提高勞動者所得。他判斷,從現在至年底,官方不會推出太多新措施,更可能是在既定政策上發力,例如養老育兒、中小企業為員工交社保等,以及盤活更多存量房,通過穩定樓市來釋放財富效應。

彭博社也引述彭博亞太區高級經濟師朱懌說:“大局不會改變,經濟要擺脫通縮壓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認為,決策者已意識到,規范無序競爭是解決通縮根源的關鍵,未來可能采取更多措施。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政治局會議已明確,要推動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7月17日頭版文章披露,中共總書記習近平7月14日在中共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發言時,質疑各地政府扎堆發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必要性。

傅方劍分析,從最新數據判斷,中國企業肯定還未走出“內卷”怪圈,“反內卷”政策接下來預計將從供給側改革著手,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下半年相信有部分企業將被並購。“反內卷”落實後,就能提高供給端價格和消費者價格,“PPI和CPI就會起來一些”。



7月中國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持平,環比由上月下降0.1%轉為上漲0.4%。圖為北京市民在超市選購生鮮食品。 (中新社)

華僑銀行亞洲研究與策略主管謝棟銘向本報分析,中國7月PPI比市場預期低,可能涉及時間差的問題,因為7月下旬開始,很多商品價格其實已經開始復蘇,但還沒有反映在7月PPI。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