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抗癌药们的研发,终于摁下加速键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AI原生100”是虎嗅科技组推出针对AI原生创新栏目,这是本系列的第「10」篇文章。

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癌症、阿尔兹海默症、艾滋病等疾病等抗争。


但苦于新药研发的速度,这场疾病抗争史迟迟未能出现质的改变。而以生成式AI为基础的大模型的出现,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进程。

第一缕夕阳透过会议室玻璃窗,与C12的创始人兼CEO陈志刚的对话已经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生研湾,我们这次谈话发生的地方,是大量新药的创新源头。陈志刚正在做的,是一个针对实验室场景的通用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将会先被用在新药研发,之后泛化到新材料和化工等场景。

他厚厚的镜片反射出一道光——那是比窗外阳光更锐的东西,此时,全球药物研发行业创新浪潮正汹涌来袭,AI已成为这场创新风暴的核心驱动力,这场能力,比10年前更大、更足。

2022年,陈志刚的公司C12成立,尝试将垂直领域的AI Agent与具身智能结合,突破湿实验(虎嗅注:湿实验通常涉及生物样本、化学物质或其他液体材料的操作和处理。这类实验往往需要特定的实验室条件,如无菌环境、温度控制等)的效率瓶颈。

一年多前,他做了一个决定,将机器人的解决场景收敛到“纯化”的步骤,而不是湿实验的全流程——这是客户最痛也最愿意买单的关键环节。再往前一点,他决定加入硬件部分,从最初设计实验的AI Agent,变为做一个能够完成一套工作流的机器人,因为客户说,设计实验只是解决了7%的需求,科研人员还有70%的时间在做苦活累活,希望能把这些也用Agent解决。总之,一切判断都来自客户。

如果说上一轮AI,只是对药物研发“锦上添花”,这一次由大模型引领的生成式AI变革,可能正在改写人类与疾病赛跑的时间规则。


我们谈话间,制药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在过去1个月的时间,近100亿美元资本密集涌入AI制药领域,诺和诺德、礼来、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与AI公司达成超过20项重大合作。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第三方调研机构Evaluate Pharma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处方药市场将达1.756万亿美元,AI制药将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传统意义上,一款新药的诞生是个漫长且高风险的过程:从早期研发到最终上市,10年以上才能垒起100层楼,塌掉9栋才成1栋,成功率不到10%。


而现在,AI技术正为这一过程注入新的可能性:通过加速化合物筛选、优化临床试验设计、辅助数据分析等方式,新药研发周期有望缩短30%-50%,部分环节的效率提升更为显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的时间成本与不确定性。

陈志刚要做的,是把“发令枪”再往前挪几格。

在药物研发的传统版图里,从靶点验证到临床前研发,100个白大褂要在通风橱前重复数千次移液,累计100多万小时——相当于114个人连轴转10年,烧掉3亿美金是常态,这个数字压垮过太多中小型药企。

大模型的出现,像突然打开的射灯,照进了隧道,“大模型把地基打好了。”陈志刚说。

在部分试点场景中,初步验证显示,这种方式有潜力将生产效率提升数倍,成本也显着下降,为实验室研发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陈志刚的这双手曾操盘过药明康德的数字化转型,他曾是药明康德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也曾在腾讯医疗大数据实验室搭建底层架构,在阿里健康担任总架构师。陈志刚称自己的职业生涯,刚好串起了一款药从研发到上架的全链路。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7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