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这位物理学家和窦唯一起玩摇滚,追"虫草"拿大奖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没几年就退休的陈涌海,近来越发忙碌了。


作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他的主阵地依旧是科研和课堂。他总能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将半导体材料的光学性质讲透。

话少、严谨、理性,一个典型的理工科博导,是大家对他的初印象。


然而,聚光灯下,陈涌海却有另一副模样:皮衣、牛仔裤、扎着小辫子,抱着一把吉他,用低沉的嗓音嘶吼着歌唱。他发行了不少音乐作品,曾因一时兴起的弹唱《将进酒》而意外走红,还在歌手窦唯专辑的《山水清音图》中担任吉他手,被网友戏称“摇滚博导”。



唱摇滚的陈涌海。

这两年,他又玩起了虫和草。

蠹鱼、芸草,这两种鲜为人知的一虫一草,激起了陈涌海极大的兴趣,他翻遍资料,沿着前人的足迹实地探寻,写下了32万字博物志,于2024年出版《寻蟫记》和《寻芸记》。

“寻找过程中的思考,有时候比结果更加重要。”7月初,一个雨日午后,陈涌海在结束了一上午的工作后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专访。他告诉记者,科研、音乐、博物,是他生活的诸多侧面,而不同身份的切换,也藏着他对自我、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跨界的“虫草专家”

写书的几年里,陈涌海近视度数加深了不少。


他是个较真的人。

2015年,一次偶然,陈涌海在《时间之口》中读到,“它的大小和光亮像是一滴眼泪……它在图书馆的幽暗中度过一生”。只此一句,便勾起了他的好奇:这种名叫“衣鱼”的生物到底是什么?

他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启。

衣鱼,又名蟫、蠹鱼,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书虫。得名的原因是它“嗜书如命”,喜爱啃噬书籍,因此也常被视作书店、图书馆的头号虫害。


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陈涌海发现,关于蠹鱼,人们更关心的显然是书籍防蛀的内容,而它的习性、蛀痕,如何在书籍中“穿墙打洞”,怎样确定运动方向等问题却鲜少有人研究。

“乍一看,蠹鱼的蛀痕和书法的结构很像。从科学角度看,蠹鱼银白色的外观和我研究的光学领域密切相关。”带着这些思考,陈涌海好像也变成了蠹鱼,一头钻进书里,寻找答案。

然而,关于蠹鱼的资料太过分散,有的模棱两可,有的自相矛盾。他东拼西凑,却依旧有很多疑惑。后来,他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要不写一本关于蠹鱼的书?

2016年春节,陈涌海仍然兴致盎然,决定试一试。然而,从物理学跨界到博物学,不是件容易事。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率先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寻找蠹鱼。“很多藏书家都没见过蠹鱼。”陈涌海本打算喂养一些蠹鱼,以便观察和研究,但图书馆、旧书摊都找不到它的踪迹。难道蠹鱼消失在书里了?

幸好,陈涌海的朋友们在家乡的老房子里找到三四只蠹鱼给他,虽然数量太少,很快就养死了,但还是给了陈涌海不少启发。

在《寻蟫记》的创作中,陈涌海又萌生了新的好奇:给书籍辟蠹的芸草,长什么样子?尽管芸、芸香、芸草等词汇大量出现于古诗词中,但其真容却少有记载。“没人知道芸草是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样的花叶。”陈涌海在《寻芸记》中写道。

于是,陈涌海利用业余时间踏上了实地调研的路程。宁波天一阁、杭州西溪湿地、黄山市灵山村……哪里有芸草的记载,他就去哪里。从对“芸”的字源考据到文献搜集对比,再到实地调研,陈涌海总是带着问题出发,极力追求知识和答案。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4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28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