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731》为什么没能在7.31上映?(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个暑期档,一部没有上映的电影,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731》。

截止到8月1日,在猫眼超过358万观众标记了“想看”,淘票票上同样也有197万名观众“想看”,一举打破售票平台过往想看数的历史纪录。这些数据,让它毫无悬念地登顶了期待榜的榜首,预示着它可能成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此前,片方曾宣布,将于7月31日上映。很多观众,看到片名“731”也下意识地认为,会在7.31上映。但,7月31日来临后,最终没能如期推出

其实,需要厘清一个基础事实——《731》这个片名的数字,并非指代一个具体的日期。它是一个番号,一个浸透了鲜血与罪恶的代号,指向的是一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最黑暗印记的部队——侵华日军“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本部”,即“满洲第731部队”。这支由陆军军医中将石井四郎所统领的部队,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研究与实验基地,犯下了罄竹难书的反人类罪行。

因此,《731》片名的沉重含义,与“7月31日”这个日期并无本质关联。公众对“7.31上映”的强烈期待,源于片方此前的宣布以及对片名数字符号的直观联想。

事实上,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是,它为什么最终未能如期公映?

以及,关于“731”,我们知道些什么?



-“消失”的电影-

关于《731》撤档的原因,网络上流传着多种说法,真假难辨。「文娱春秋」逐一审视,探寻其背后更接近真实的可能性。


传闻一:因内容尺度问题遭举报?

这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声称大量家长担忧影片中过于血腥和残忍的画面会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因此发起了大规模举报,最终导致影片下架。

这个理由表面上看起来合乎情理。731部队的暴行,即便是通过文字来叙述,也足以令人不寒而栗,将其影像化所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不难想象。但是,这种说法的致命缺陷在于——它自始至终都停留在传闻阶段,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可以支撑。

我们既没有看到任何官方机构就此发布的通告,也找不到任何能够证实自身参与了举报的家长或团体。这种说法的源头,大多指向一些自媒体账号的揣测与演绎。它们抓住了“保护未成年人”这一极易引发社会共鸣的话题,为一部备受关注的电影的“消失”提供了一个简单、直接却又极具煽动性的解释。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样的叙事无疑最容易传播,但也最经不起推敲。

传闻二:触碰红线未过审?

相比之下,第二种说法似乎更具深度。

有部分自称看过影片试映的观众在网络上透露,影片的核心叙事,聚焦于一位日本731部队的实验人员,在目睹了种种非人道的罪行之后,内心发生转变,最终“良心发现”,转而开始拯救被用作实验材料的中国人。

如果这一情节属实,那么影片未能通过审查,便有了更深层次的原因。

将一场由军国主义驱动的、系统性的、带有明确种族灭绝性质的反人类罪行,矮化为一个个体良心发现的个人救赎故事,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731部队的建立和运作,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国策的直接产物,其成员是在国家意志的驱动下,系统性地参与了这场屠杀。这并非个别人的偶然失足,而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犯罪集团。

将这样一段沉重、复杂的历史,用一个“坏人变好人”的戏剧化情节来概括,不仅会模糊罪恶的根源,消解其体制性的邪恶,甚至会在客观上为加害者提供开脱的借口。有消息称,正是基于此,影片被认为“整体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因此未予通过。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6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