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任正非: 外籍員工能接受艱苦嗎?任正非說了一句大白話...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華為(专题)創始人任正非認為,華為外籍員工也是懂“以奮斗者為本”的核心價值觀的,他說:

外籍員工的核心價值觀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並不矛盾。你把這個話變成“你想不想多拿錢?”“想。”“那你多幹活好不好?”“可以。”,OK就是這樣了。以奮斗者為本其實就是多幹活多拿錢,不矛盾不沖突。我們想講的一些道理,西方員工照樣能接受,員工想多休息,少拿一點就行了,如果想多拿一點那你就奮斗,這兩個價值觀沒有沖突。


任正非用一句近乎“大白話”來解釋其核心價值觀時,“以奮斗者為本”這個聽起來充滿東方集體主義色彩的口號,被還原成了一個全球通用的樸素交易。這番解釋,乍聽之下是實用主義的極致,似乎將一切復雜的文化與哲學差異都消解於無形。

任正非緊接著的另一段話,卻揭示了這“簡單”背後更深邃的思考。他認為,西方員工因其宗教與哲學傳統,對這類問題的理解可能比我們更深刻,並希望通過哲學學習,為習慣了標准答案的中國員工“犁松思想的土壤”。他說:“哲學來自於宗教,在西方宗教的氣氛很濃烈,西方對哲學問題的認識比我們深刻,我們認為中方員工比外籍員工要幼稚一些,所以希望中方員工先學。我們學一點哲學,目的是把自己的思想犁松,我們的土壤太板結了。華為公司絕大多數的高中級幹部是學工科出身的,學文科出身的人思維方式是平面的,沒有立體結構;學理工的人有立體結構,對事物的理解很深,但缺點是很死板。我們學了半天就是要把理工科的人思想犁松一些。”

這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任正非的自信從何而來?“多幹活多拿錢”的邏輯,為何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員工,尤其是西方員工,不僅理解,甚至能夠深度認同?答案或許就藏在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裡。任正非所說的“奮斗者”,在西方世界其實有著早已根深蒂固的哲學根基。

01


新教倫理與奮斗的內在驅動力

當我們檢索西方關於“奮斗”的思想源頭時,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的論述幾乎是繞不開的界碑。韋伯精辟地指出,新教,特別是加爾文宗,將世俗的職業勞動提升到了“天職”(Calling)的高度。

在這一觀念下,努力工作、創造財富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欲望,而是榮耀上帝、證明自己是“上帝選民”的方式。懶惰是可恥的,而系統性、理性、不知疲倦的奮斗,則是一種近乎神聖的道德義務。這種思想將個體的奮斗與一種超越性的價值和終極意義緊密相連。


任正非的“多幹活多拿錢”,表面上看是物質激勵,但其背後“以奮斗者為本”的內核——即通過個人努力實現價值、獲得承認與回報——恰恰與這種世俗化的“天職”觀念不謀而合。對於一個成長於德國美國或北歐等深受新教倫理影響的文化環境中的員工而言,“奮斗”本身就帶有一種內在的、不言自明的正當性。他們或許不會用“奮斗者”這個詞,但他們理解“敬業”(Professionalism)、“責任”(Accountability)和“成就驅動”(Achievement-driven),這些詞匯共享著同一個精神內核:你的價值,由你的行動與貢獻來定義。

因此,當華為提出“以奮斗者為本”時,它並非在輸出一種陌生的東方價值觀,而是在激活一種早已沉澱在西方員工文化血液中的古老共鳴。他們聽到的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熟悉的旋律。

02

自我塑造的渴望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2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