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日本社会学者:为什么路边很少见到女性流浪者?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说起流浪者,我们最常想到的可能是中老年男性形象,甚至对这一群体的命名“流浪汉”本身已经带有了性别化的预设。这一印象也与全球多地的数据统计相吻合,在有大量流浪者的都市中,女性的占比都远低于男性。


然而不成比例的是,在人类与贫困的漫长斗争中,女性其实更容易陷入贫困。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研究,全球贫困人口中女性比例普遍高于男性,尤其在极端贫困(每日生活费低于1.90美元)群体中,女性占比可能更高。美国社会学家戴安娜·皮尔斯曾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贫困的女性化”来指代这一问题。那么需要追问的是,如果说女性确实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贫困,为什么在流浪者中女性反而比男性更少?

时至今日,尽管全球的流浪者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自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非正规劳动者数量持续增加,尤其在年轻群体当中,实际贫困的扩散正在成为相当严峻的社会议题。在这一背景下,贫困人口在数字统计层面的波动似乎早已无法反映真实的生活现状,我们亟须一些不同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对“贫困”的理解方式。


这一现状早年间就引起了日本社会学者丸山里美的关注。2010年,她曾以“为什么女性流浪者这么少”为题提交了博士论文,并于2013年以《无家可归的女性》为题目正式出版。时隔十余年,当年的研究译成中文版,书中的问题意识并不过时且至今仍未得到充足的回应。她也在后记中感慨,当年的那个问题有必要换种问法了,也就是说真正值得公众思考的其实是——在数据明确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贫困的今天,那些虽然贫困却没有成为流浪者的女性到底在哪里?她们又是如何生活的?

今天的这篇文章结合《无家可归的女性》谈贫困发生机制的性别化问题。从被隐藏的女性流浪者说起,也尝试揭开女性流浪者实际生活的真实一角。相比于男性流浪者而言,她们的选择时常左右摇摆,乍一看甚至互相矛盾,该如何理解她们身上的“主体性”?这些问题不只与流浪群体相关,更不只局限于性别领域,它实际上与所有已经、正在或未来有可能“从社会铺好的安全网上掉落的人”都息息相关。



撰文 | 申璐




《无家可归的女性》

作者:[日]丸山里美


译者:沈念

版本: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6月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