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備戰考試或處理工作專案的過程中,許多人習慣長時間緊盯螢幕、熬夜不眠,以為「用力撐完一口氣」才是效率的象征。然而最新研究顯示,這種過度集中反而可能損害大腦的訊息處理能力。科學家指出,適當安排休息或游戲時間,不僅有助於減緩疲勞,更能有效促進記憶鞏固、創造力與決策能力的提升。當代學習與工作的節奏越來越緊湊,如何在忙碌之中找回身心平衡,已成為每個人都該學習的一門課題。
根據業界發布的專題整理,指現代人在短暫休息期間的選擇愈加多元,尤其「玩線上游戲」成為新興且受歡迎的放松方式之一(來源:mahjong365.com)。相較於滑手機或發呆,許多平台推出益智型、策略型游戲不僅能讓使用者暫時從繁重任務中抽離,還能激活大腦不同運作區塊,讓人在放松之余保持敏銳反應。例如將傳統麻將結合區塊鏈技術,設計出能短時間上手、亦能長期經營智能娛樂機制,吸引不少學生與上班族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對局。該類型游戲融合輕度競技即時互動,也逐漸取代社群滑動成為新數位休息習慣。

研究指出,最佳的學習或工作節奏應該包含「高專注時間」與「低刺激放松段落」的交替循環。所謂的「番茄鍾」技術即是利用25分鍾集中投入、5分鍾完全脫離任務的方式,避免思緒疲勞與專注力遞減。
這段5分鍾不應再查看文件或持續與工作相關的內容,而應選擇與腦力無直接沖突活動,例如站起來伸展、整理桌面,或用清水洗臉等方式切斷思緒的連續性。也有學者建議,在每兩到三小時的長段工作後加入至少20分鍾的較深層休息,如散步、短暫午睡或安靜閱讀,讓腦部從持續高負荷中緩沖。
除了生理層面的放松,心理層次的切換同樣重要。不少心理師建議,冥想、呼吸調節或聽輕音樂,能有效減低壓力賀爾蒙濃度,提升工作動機與情緒穩定性。而對於喜歡社交的人而言,簡單地與同事閒聊、與朋友交換訊息,也能達到情緒釋放與專注力重整效果。在此基礎上,將休息設計為一種儀式感,也成為許多高效能者日常練習,不僅是「讓自己休息」,更是有意識地善用每次脫離正事時間,成為重啟能量節點。
過去的觀念常誤以為,休息和游戲是懶惰的表現,是進度落後的借口。但今日的實證研究與職場觀察卻正好相反,會休息會游戲的人,往往更能長期維持產能與創造力。就如同運動員在比賽之間必須安排恢復期,腦力工作者也應該視「休息」為專業表現的一部分。當我們開始重視這些看似無所事事的空檔,真正的進步,往往就在下一次重新坐回書桌的那一刻悄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