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那個志願報了電競的男孩,如今在直播間賣耳機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聯電子廠Pro,作者:森賽,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比賽結束的那一瞬間,場館陷入短暫靜默。


燈光還未打上台面,選手站起身,摘下耳機,有些茫然地看向大屏幕上的比分。北京的六月悶熱,五棵松體育館裡卻是一場精確到幀數的較量。場下的觀眾開始鼓掌,有人揮舞著寫有戰隊名稱的旗幟,更多的人掏出手機,對准大屏幕拍下最後一個擊殺瞬間。

這是一場《王者榮耀》職業聯賽的季後賽,一支二線戰隊擊敗了去年的冠軍隊伍。台上的選手看起來比去年更年輕,主力中單出生於2007年,這位擅長在游戲地圖的中路單線作戰的選手,有著超越年齡的老成,台下的觀眾席上,有孩子穿著校服來觀賽。

在舞台背後,大批學生正在排練著成為下一個他。他們在各地高校的“電競專業”課堂上練習手速、研究版本變動,也學習賽事運營、內容剪輯,甚至包括體能訓練。

201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這條消息在那年11月登上了各大門戶網站的首頁,標題裡常常帶著“電競終於轉正”“打游戲也能拿文憑”這樣的字眼。

那一年,是《英雄聯盟》S6賽季的高光時刻。全球總決賽的在線觀賽人數超過4300萬,決賽在洛杉磯斯台普斯中心舉行,Faker第三次奪冠,成為這個時代電競的標志性人物。國內賽區的解說台、彈幕區和粉絲後援群都在為另一位名字刷屏——Uzi,那個被稱為“天賦的極限”的少年。


與此同時,電競行業的商業化邊界開始迅速擴張,LPL戰隊的贊助金額節節攀升,平台簽約主播月收入數十萬起步,青訓合同開始下沉到初中階段。2016年,國內電競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其中超六成來自移動端游戲相關賽事與直播;職業戰隊主力選手的年薪也首次出現“百萬級”收入,有戰隊老板在接受采訪時稱,“一個明星選手的效應,抵得上十個娛樂主播。”

那一刻,電競從地下興趣變成了可以通向城市、財富與社會注意力的快車道。一張文憑的價值不僅在於就業,它似乎還承諾了——只要肯練,有機會從網吧走進賽場,從屏幕前走進聚光燈下。

而對許多高中尚未畢業的青少年來說,這種承諾聽上去,遠比任何專業更具體,也更誘人。


一、鄉鎮青年的迷夢和幻想

2017年之後,一批又一批“電競生”走進教室。他們穿著系徽的T恤,背上印著“職業選手培養”的招生海報,在空曠的操場上排隊晨跑,隨後進入機房,開啟一整天對抗、分析和復盤。有人在錄播教室反復聽解說課,也有人被安排到電競酒店實習,做線下比賽的助理,負責貼參賽表、檢查鼠標線。

他們當中,有人是從小鎮考上來的藝考生,文化課並不高,選電競是因為覺得“至少不是數學”;也有人曾是青訓營的一員,被職業戰隊刷掉後選擇讀書延命,用四年時間換一個再拼的機會。他們的父母有的反對,有的默許,有的甚至帶著自豪感在親戚群裡轉發孩子的實訓比賽照片。

現在,第一批電競本科生早已畢業,他們拿到的是高等教育學歷證書,專業名稱叫“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但這個名字的含義,在求職市場上變得含混起來。

有人進了俱樂部做內容剪輯,一個月工資五千,朝七晚一;有人轉行做品牌助理,靠在直播間裡賣鍵盤、鼠標勉強糊口;還有人,在二十二歲退學回家,刪掉所有游戲賬號,開始准備考公。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8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