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天水血铅事件,媒体缺位,为什么官方通报没人信?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关于甘肃天水幼儿园那233个血铅超标的孩子,一份官方通报,将罪魁祸首指向了幼儿园的厨子和一罐“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

案件破了,坏人抓了,通报写得逻辑闭环,证据确凿。


按理说,这事儿就该翻篇了,家长们拿到赔偿,孩子们接受治疗,全国人民的目光转向下一个热点。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份本该“一锤定音”的通报,非但没有平息舆论,反而像往滚油里泼了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锅。这几天,质疑声从四面八方涌来。

一份旨在为事件定论、以正视听的官方通报,为何最终却成了引爆新一轮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我想,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一个经典的传播事故。

它暴露了一个我们不愿承认,却又日益严峻的现实:在某些时候,由于某些专业的原因,官方通报正在失去它最重要的资产——信任。

我们先不说天水这事儿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就单看那份通报的写法,它就犯了一个传播上的大忌:它试图用一个完美的句号,去终结一个巨大的问号。

公众最大的疑惑是什么?是铅污染。大家凭着生活常识和百度来的知识,都知道这玩意儿大概率和工业脱不了干系。

尤其是当网友们扒出,幼儿园周围就有冶炼作坊,而且当地还有污染“前科”时,所有人的心里都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结果通报来了,对这个最大的问号视而不见,反而递过来一个闻所未闻的答案:厨子用颜料做发糕。

这个结论太离奇、太反常识,以至于它看起来不太像一个“真相”。


当发布者对公众最关心的问题避而不谈,却给出一个技术上无懈可击、但情理上难以置信的解释时,公众的第一反应不是“原来如此”,而是“你想隐瞒什么?”

信任的裂痕,就从这里开始了。

而真正让这道裂痕变成万丈深渊的,是另一个关键角色的缺席——媒体。

昨天李海鹏有句话说得很扎心,搁在十几年前,这种事一出,当地的小宾馆里早就住满了全国各地的记者。他们会用脚去丈量事实,用录音笔去记录各方说法。

他们会去采访被抓的厨师家属,会去网购那款颜料做实验,会去周边工厂门口蹲点,会拿着样本送去第三方机构检测。


官方通报会是他们调查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那时候,我们对一个事件的认知,是由多方信息共同塑造的。官方有官方的说法,记者有记者的调查,专家有专家的分析,甚至还有“无良媒体”在旁边添乱。

整个舆论场是嘈杂的,混乱的,但正是这种嘈杂,构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监督和平衡。

官方通报的可信度,恰恰需要这些“麻烦制造者”去反复敲打、验证,最终才能被公众所接受。

但今天,这个生态变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件里,我们看到了媒体的集体缺席。那些曾经的“麻烦制造者”们,要么正在直播带货,要么正在MCN机构里研究如何用三秒抓住用户的眼球。不是记者们没有理想了,而是支撑他们奔赴现场的整个传统媒体行业,正在泥潭里苦苦挣扎。

深度调查的成本和风险,远远高于发一个搞笑视频和标题党的投资回报率。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特的传播景观:信息发布的渠道高度统一,但信任却日益碎片化。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9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