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面臨的三個其它嚴重經濟挑戰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除了川普政府已征收和威脅要征收的關稅之外,中國還面臨多項嚴重的國內經濟挑戰。此前,本專欄已詳細列舉其中的若幹問題,然而,這份清單遠非完整,還有以下三個挑戰,每個都不容小覷。


首先是中共大肆宣傳的領域:科技創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AI)方面。北京方面的說法是中國在這些領域取得巨大進展,很快就會超越美國

西方媒體大多接受了中共的這種說法。盡管中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但現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在這場競爭中仍存在差距。


盡管衡量技術進步存在諸多困難,但研發(R&D)支出的比較顯示,美國遙遙領先。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統計數據,美國將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用於研發,而中國僅投入約2.6%,雖然比過去有顯著增長,但仍遠低於美國。由於美國經濟規模大於中國,實際投入資金差距更為明顯。

此外,科技競爭的地位還需考慮其它因素。華盛頓正積極采取措施阻止技術轉讓給中共。川普政府實施了新的芯片出口限制,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貿易黑名單,禁止其從事半導體和其它跟先進戰略技術相關的貿易。

除了美國之外,中國還有其它半導體供應來源,不過台灣不在其列。盡管美國的研發投入超過中國,但中國國內的努力仍有望將西方產品實現國產化。不過,禁令減緩了中國技術進步的步伐,而美國的領先優勢不斷擴大,這一因素並非微不足道。



另一個挑戰源於一些人所稱的“財政空間”。它指的是刺激經濟活動並引導其方向的財政能力。多年來,中國擁有充裕的“財政空間”,其公共債務極低,曾是全球的羨慕對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北京利用“財政空間”實施大規模刺激措施,有效緩解了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但那是過去,北京在那場危機和新冠疫情、以及隨後為幫助經濟從房地產危機中恢復所做的努力,都增加了公共債務水平,如今債務已與GDP持平。

誠然,這一債務水平低於美國,但中國收入低、資本相對匱乏的經濟將比美國更難承受債務負擔。此外,中國還面臨地方債問題,債務規模之大遠超美國


財政限制削弱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處理事務的能力,除此之外,中國還背負著過去政策失誤所帶來的負擔。在疫情剛結束、為緩解始於2021年的房地產危機所帶來的經濟沖擊,北京向電動汽車、科技、航空航天、材料等行業投入了大量資金。

當西方和日本的外國買家將采購渠道多元化、不再只依賴中國時,這些投資造成了中國經濟某些領域的巨大產能過剩。如今,外國買家減少,國內經濟疲軟,中共投入大量資金打造的產能無人問津,投資實際上都浪費了。

產能過剩主要體現在三個統計數據上。中國的產能利用率已降至過去三年來的最低水平,而產能過剩導致生產者價格出現多年的通縮。過剩產能大幅降低了投資回報率,以至於很少有管理者有興趣進行現代化改造,更不用說擴張了。

歐洲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表示,中國國有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已降至僅3.4%。私營企業的這一比率略高,約為5%,但遠低於疫情前近10%的平均水平。

即便將這三個新挑戰加到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清單中,也仍未全面反映其經濟困境。例如,中國尚未感受到人口減少帶來的長期影響,更嚴重的是,勞動力人口的快速減少對經濟的沖擊更為顯著。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不是一幅美好的畫面,尤其是在華盛頓承諾將對中國施加更多經濟壓力的背景下。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