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上海財政亮紅燈?揭中國地方債的深層黑洞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6月27日,一則來自社交平台的“圈內消息”悄然傳開:上海部分郊區財政吃緊,已有區級政府無法正常發放公務員薪資,被迫向市內其他區求助。這起傳聞雖未經官方確認,卻在輿論場掀起了巨大波瀾。事涉“中國經濟第一城”——上海,即便是郊區,也理應遠離“發不出工資”這種現象級危機。消息一出,難免讓人產生震撼:如果連上海都撐不住了,那中國地方財政到底爛到了什麼程度?


時評人文昭近日在節目《文昭談古論今》中對此傳聞作出深入解讀,從財政數據、制度結構和體制困境等多個維度,揭示出這場“斷糧危機”背後的深層邏輯。文昭指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謠言”,而是一個“符合結構背景的高可信度風險預警”。

六月斷糧?地方政府“季節性困窘”背後的制度硬傷


首先,為什麼偏偏是6月出事?文昭指出,6月一向是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最吃緊的時刻,這與中國政府財政的半年考核制度有關。上半年稅收回款未達標,中央轉移支付和地方間財政支援也尚未到位,導致“老錢花完,新錢未到”,資金缺口成為常態。

此外,6月還往往是地方隱性債務集中到期的“還本付息節點”。這些結構性因素疊加,使得即便是財政大戶上海,也難逃“帳上空轉”的尷尬。文昭指出,“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性問題,是中央集權體制下軟預算約束導致的必然結果。”

上海鬧窮?從繁華背後看財政“做帳術”

傳聞中出現“斷糧”情況的區域包括松江區、奉賢區、青浦區等。這些郊區並非“邊緣地帶”,而是上海產業鏈和城市擴張的重要節點。以松江區為例,其曾被譽為“上海第一工業區”,常住人口近200萬,是實打實的產業核心。

然而據其2024年財報,松江區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04億元,支出高達361億元,赤字達157億元。該區靠市級補助、發債、再融資等多重方式“做平了帳目”,但根本問題並未解決。文昭指出:“帳是硬湊平的,並非財政真的穩定。這種掩耳盜鈴的報表平衡術,已無法掩蓋潰敗現實。”

與此類似,奉賢區的財政也存在76億元赤字,同樣靠各種騰挪來“勉強對付”。但在財政持續吃緊、土地收入下滑、企業轉移外遷的三重夾擊下,這些區的“隱性破產”幾乎已成公開秘密。




財政黑洞的另一端:災款養老金皆成“還債工具”

值得關注的不只是某幾個區的斷糧,而是整個體制在以透支全民利益的方式“維穩”地方財政。根據2024年6月24日由審計署發布的中央預算執行審計報告顯示,專項資金遭遇普遍閒置與挪用:


- 在應用於防災減災的352.7億元中,竟有超過32億元被閒置或挪用。

- 有13個省市挪用了高達406億元的養老社保基金,用以彌補“三保支出”(含公務員薪資、民生運轉等)。

文昭指出,這些挪用行為的背後,是地方政府對中央財政的不信任和自身生存焦慮。“與其老實報項目分年領錢,不如一次性全領了,閒置在那備著化債用。”

這種“官場心機”的根源,在於中共體制的一黨專政。地方政府缺乏獨立性,又無市場退出機制,只能依賴中央“兜底”,最終使得財政約束形同虛設——所謂的“軟預算”,正在將中國拖入資源錯配和效率崩潰的深淵。

財政危機=經濟危機?“制造業出走”與泡沫化城市風險並存

傳聞中的松江區,還被指稱大型制造企業外遷比例達80%,失業人口高達6萬人。雖然該數據尚無明確官方背書,但結合其工業基礎的式微,和財政赤字規模看,“產業空心化”已是不爭事實。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