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令90萬人中招詐騙網絡 背後是華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德國巴伐利亞廣播電台(BR)聯合多家國際媒體揭露了一個遍布全球的詐騙體系,通過釣魚網站和發送含有虛假網頁鏈接的短信,竊取了成千上萬信用卡信息,已令全球近90萬人上當受騙,德國就有近兩萬人。據報道詐騙團伙講中文,據點在亞洲,幕後主使疑似為一名中國男子。


自2023年底起,數以百萬計的手機用戶收到了聲稱來自快遞公司的短信,例如:“您的DHL包裹因地址不全無法派送,請在12小時內點擊鏈接更新信息。”一旦點擊鏈接,用戶便會跳轉至一個精心仿造的網頁,用戶在那裡輸入自己的信用卡信息,最終導致被盜刷甚至反復盜刷。

受害者來自社會各階層


德國巴伐利亞廣播電台與挪威國家廣播公司(NRK)、法國《世界報》(Le Monde)聯合開展了調查。挪威網絡安全公司Mnemonic向媒體提供了大量材料,包括一份犯罪分子的數據庫,詳細記錄了被詐騙的受害者。

數據庫顯示,僅從2023年底到2024年年中,全球就有近90萬人在假冒網站上輸入了信用卡信息。這三家媒體與數據庫中的數百名受害者進行了訪談,他們來自各個年齡層,有律師、教師、退休人員,甚至包括信息技術專家——即便是這些專業人士,也被精心偽裝的釣魚網站所騙。

柏林一位專門代理短信詐騙案件受害者的律師卡羅琳·迪波爾德(Carolyn Diepold)指出,受害者沒有固定群體特征,而是涵蓋社會各個階層。迪波爾德一直在為受害人爭取銀行賠償損失。

德國巴伐利亞廣播電台采訪了其中一名來自慕尼黑的受害者陀斯滕(化名)。陀斯滕仍記得清楚,2024年3月的一個星期天上午10:31.他在手機上收到一條短信。發信人自稱是DHL,這讓陀斯滕並不感到意外——他當時的確正在等一件寄自美國的包裹。短信發來時,他的父親正在家做客,妻子在廚房喊他,他便順手點擊了短信中的鏈接。




詐騙犯利用軟件制作各類機構部門的假冒網站,幾乎以假亂真

打開的網頁與DHL官網幾乎一模一樣,甚至包括公司抬頭。他在頁面中輸入了個人信息。頁面提示稱:由於包裹派送需要額外費用,DHL要求他補交費用。於是陀斯滕輸入了信用卡信息和銀行發來的驗證碼。之後不久,他的賬戶就少了近1500歐元。陀斯滕直到當晚才察覺到異樣。


陀斯滕表示,銀行認為他的行為屬於嚴重疏忽。一周後,他被告知銀行無法為其追回損失,錢就這樣沒了。他也向警方報案,但警方表示目前僅在收集類似案件,但不會單獨針對個案展開具體偵查。

騙子無孔不入 C 仿冒機構網站超300家

德國巴伐利亞廣播電台掌握了一份犯罪分子用來偽造網站的欺詐軟件的副本。調查顯示,這款軟件不僅可以仿冒DHL頁面,其模板庫還包含來自全球130個國家、超過300家機構的網頁副本。常見的仿冒對象包括郵政和快遞公司、電力公司及政府部門等。在德國,騙子還常常偽造德國電信、包裹快遞公司Hermes和廣播電視繳費網站。幾乎都是德國人生活中必須打交道的部門。

當被問及該如何應對這類釣魚網站時,各機構回應不一。Hermes表示,他們會向網絡服務商舉報虛假網址,並依據現行法律申請下架。德國廣播繳費服務方則稱,已多次在官網上發布防詐騙提醒。德國電信表示,已在短時間內向數千名受影響客戶發出個人警告。DHL則以網絡安全問題為由,拒絕發表評論。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