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诺奖都拿过了 屠呦呦为何始终没成为中国两院院士?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今天看来,屠呦呦所说的复杂情况,有历史争议,也有现实原因。


历史原因在于,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保密项目中完成的。1969年,为帮助正在跟美军作战的北越找到抗击疟疾的药物,中国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亲自下令成立了“523”项目。

1971年,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一种可能有效的活性成分,次年,团队提取出该活性成分并命名为“青蒿素”,并对外公布研究成果。在强调集体的年代,屠呦呦只是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青蒿素的发现也是集体成果。


《环球人物》报道,获得诺奖前,屠呦呦四次申报院士都没成功,因为青蒿素的发现多年来被强调是集体成果,与青蒿素有关的科研人员都没有评上院士。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的个人贡献才逐步获得官方层面的肯定——2017年获颁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又被授予中国“共和国勳章”。

但在这一时期,屠呦呦仍然不是两院院士,则与中国现实的院士评选制度相关。


首先是年龄,两院院士一般需要在65周岁以下,屠呦呦在2015年获诺奖时已年满84岁,在多数评审眼中已属“超龄”。学术自媒体“知识分子”说,这一规定并不是严格限制,但也为高龄候选人增选院士制造了障碍。

其次是,中国院士评选,不仅在提名阶段需至少两名在籍院士推荐,还涉及到在籍院士的投票表决。这个过程一直被诟病涉及人情世故、圈子文化,而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屠呦呦一直不善交际,性格直率,也不会拍马屁。或许,这也是她没能当选院士的复杂情况之一。


当然时至今日,屠呦呦有没有院士头衔,都不影响她的地位和贡献。

但当她以95岁高龄当选美国的外籍院士,还是发人深省:学术荣誉不该吝于对真正有意义的科学贡献作出肯定和表彰。

这样比较起来,中国的院士头衔严格来说不是学术头衔,反而像个综合的行政身份。有网民调侃,院士落马的新闻屡见不鲜,印象中院士不仅要搞学问,更要“会当官”,屠呦呦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这样理解,屠呦呦落选院士,也就不奇怪了。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