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与"海归间谍"势不两立的董明珠,也是被打倒的对象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司马南掉在地上的碗,被董明珠捡了起来。

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用一句“绝不用一个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引爆网络流量,宣告自己接过了司马南的衣钵。


有人说,董明珠这段话放在格力显得尤为讽刺:其引以为傲的空调压缩机技术源于美国发明,慕尼黑研发中心雇佣着外籍工程师,但董明珠却试图用“不用海归”来标榜“自主创新”。

还有人说,董明珠的爱将王自如不也是海归派吗?

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董明珠的“间谍论”之所以令我感到后背发凉,不在于她作为企业家的用人偏好,而在于其话语逻辑与历史伤痕的高度契合。

当她说“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时,重现的正是当年“宁可信其有”的定罪逻辑:不需要证据链,只需要身份标签;不依赖专业审查,只需要群体污名化。

这种思维的本质,是将复杂的人才安全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身份政治。

只要这样危险的思维方式仍然存在,历史的伤痕就无法痊愈——那些在特殊年代因“海外关系”被污名为特务的学者,他们的冤屈尚未完全昭雪,相似的思维病毒正试图借尸还魂。

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冲破美国封锁回国时,行李箱里装着被联邦调查局搜查过八次的科研手稿;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在罗布泊的荒漠中计算着原子弹数据;华罗庚在昆明郊外的茅草屋里,用煤油灯照亮了中国数学体系的建构之路……这些载入史册的身影,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海归科学家。

他们中某些人不会想到,十几年后,这份报国热忱会成为自己的哀歌。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关村福利楼外被刷上了“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标语,为海外归国学者量身定制的罪名开始蔓延。

化学家萧光琰,这位曾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助力中国石油工业突围的学者,在遭到连续12天严酷审讯之后,与妻女服毒自尽,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研究成果在办公室第三个抽屉”。

清华大学的周华章,芝加哥大学博士、留美期间公开支持新中国的“红色科学家”,被大字报指控为“里通外国”后从家中阳台纵身跃下,他参与编纂的《运筹学》教材至今仍是经典。


据统计,仅1950年代从美国归国的科学家中,就有至少8人在那十年间被迫害致死,他们的专业领域覆盖核物理、计算机、化学等关键学科,而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研究成果,后来多成为改革开放后技术攻关的基石。

他们的大脑被需要用于破解“卡脖子”技术,而他们的灵魂却被怀疑沾染了所谓资本主义毒素——既可悲,又荒诞。

最终,中国科技界付出了惨痛代价——根据《中国科技史》统计,那十年间自杀的副研究员以上科学家达142人,直接导致多个前沿领域研究中断10年以上。

教育部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重点实验室负责人78%有海外经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负责人海归占比超60%。

当全球科学界努力拆除知识壁垒时,某些人却忙着在思想领域修筑长城

若按董氏逻辑推演,这些数据不再是人才优势的证明,反而成了“安全隐患”的注脚。这种认知错位,与当年将钱学森们先捧上神坛再踩入泥潭的历史剧本何其相似。

更何况,在污名化海归派这个群体时,董明珠或许忘了,作为一个资本家,她所代表的这个群体,在那十年间同样是被重点打击对象。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