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智驾狂飙,年轻人遭遇"惊魂历险记"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5天前,一辆小米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导致司乘人员3名女大学生身亡,目前事故仍在调查。


4月1日,小米公司公布该起SU7高速上碰撞爆燃事件信息显示,车辆出事前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通常被称为领/导航辅助驾驶)智能辅助驾驶状态,3位女大学生的离世,再一次引发了公众对智驾安全性的大讨论。

智能驾驶,无疑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角逐的核心突破点,肩负着提高驾驶效率、解放人类双手的使命;但同时,一些车企对智驾的夸张宣传,让不少消费者觉得智驾已经可以替代人类大脑的决策,尤其是在高速路段等复杂高风险路况。


事故因此频发,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涉及自动驾驶系统的致命事故同比增长27%。

智驾,全称智能辅助驾驶,不过为了宣传方便,车企们在宣传时默契地去掉了“辅助”两个字,智能驾驶、智能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概念变得模糊。

根据国际公认的划分标准,汽车自动驾驶可分为六个等级:L0级到L5级,等级越高意味着自动化程度越高。其中,L0,对应完全手动驾驶,L1是辅助驾驶,L2是部分自动驾驶,L3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4是高度自动驾驶,L5是完全自动驾驶。

但是,国内大部分智驾功能只局限在L2级别,好一点的到达L2.5级别,能够到达L3级的几乎没有。



而L3级别也只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而非完全自动驾驶。这也是责任划分的关键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规定,L2级及以下车辆的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除非能证明系统存在设计缺陷。而L3级及其以上,车企则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喜欢拥抱新生事物和新技术的年轻人,成了智驾的尝鲜者,一些人盲目相信智驾,甚至依赖智驾。为此,Tech星球访谈了多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年轻人,有人因智驾踩过坑,交过学费,买过教训,甚至是经历“生死惊魂”的险情。


这些年轻人逐渐意识到,任何状态下,都应该把安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依赖硬件设备、算法等多重因素的机器决断,不能盲目相信一些被吹得天花乱坠、尚不成熟的智驾。

高速突遇路障,NOA退出,两秒惊魂脱险

讲述人:上班族,驾龄:5年


最近看了小米汽车公布的德上高速事故的时间线,发现我也有过一段类似的经历。

去年下半年,我开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从北京去外地,导航显示路况很通畅,虽然有一些大货车,但总的来说车流量不算大。

之前多次在相对低的速度下,断断续续地使用过城区NOA,遇到过一些掉头过不去,以及掉头走到非机动车道的情况,但都没出什么事故。

所以开到京哈高速上,我很放心地打开了高速NOA功能。那段高速路程大概有接近200公里,我设定的时速是120公里,前半段路况很好,除了变道和超车的逻辑比较奇怪,整体感觉还是比较平稳,没什么危险。

但随后连续几次遇到前方修路,车辆多次突然降级,因为当时高速车不多,加上我及时接管,也没出什么问题,所以只要走出修路路段后,我还是继续打开了NOA功能。

然后,我在后面就经历了非常惊险的情况。当时我在最左侧车道,后面有个货车,隔壁车道也有辆货车。我的车突然预警,我看到前方出现了修路的路障,也就一两秒的时间,车辆就自己退出了NOA,让我接管,还好我注意力算是集中,往右打了一把方向盘,几乎贴着隔壁的货车钻了出去。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