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NASA: 每天都是最后一天 NASA旅行者号现状曝光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美国宇航局(NASA)的“旅行者1号”(Voyager 1)和“旅行者2号”(Voyager 2)始终是人类智慧的见证。这两个距离地球最远的太空探测器自47年前发射升空以来,一直引发关注。NASA于3月5日宣布,正在关闭两个探测器的一些科学仪器,以节省电力,使其能继续执行探索星际空间的传奇般任务。那么,两个探测器的寿命到底还有多长呢?


两个旅行者号在1977年夏季相隔数周发射升空,当时没有人会想到,它们在结束最初计划的4年任务期后还能持续为科学家们带来惊喜,到目前已有逾47年,而且还在向地面传送星际空间的独特数据。

NASA关闭科学仪器 以延长旅行者号寿命


随着旅行者号探测器的老化,工程师们在解决跨越宇宙距离的意外问题方面变得越来越有创意。这些问题包括通讯中断和其它故障。

根据NASA公布的信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旅行者号任务的工程师于2月25日关闭了“旅行者1号”上的宇宙射线子系统实验,并将于3月24日关闭“旅行者2号”的低能(low-energy)带电粒子仪器。每个旅行者号还有三个科学仪器将继续运行。工程师们的这些措施旨在减少两个探测器的电力消耗,以便让他们尽可能长时间进行星际空间的探测任务。

旅行者号依靠钚衰变热量产生电力,预计每年都会损失大约4瓦的电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探测器的供电逐渐减弱。此前工程师们一直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长地避免关闭上面的科学仪器,因为旅行者号收集的科学数据是独一无二的。

JPL的旅行者号项目经理苏珊娜·多德(Suzanne Dodd)说,“自发射以来,旅行者号一直是深空中的摇滚明星,我们希望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多德还说,两个太空探测器上的电力已经不多了。如果现在不关闭每个探测器上的一个仪器,那么它们的电力或只能支持几个月了,届时将不得不宣布旅行者号任务的终结。

旅行者号还有多长寿命

根据NASA的介绍,在每个探测器关闭一个仪器后,它们应该有足够的电力运行大约一年。之后,地面团队需要在两个探测器上再关掉一个仪器。


与此同时,旅行者1号将继续运行其磁力计和等离子体波子系统。该探测器的低能带电粒子仪器将运行到2025年底,但会在明年被关闭。

在可预见的未来,旅行者2号将继续运行其磁场和等离子体波仪器。它的宇宙射线子系统计划于明年关闭。

工程师们相信,在实施这一节能计划后,这两个探测器将有足够的电力继续运行,其上面的至少一个科学仪器可以运行到2030年代。但工程师们也意识到,旅行者号已经在深空中经历了47年的风雨,不可预见的挑战可能会缩短这一期限。




NASA在关闭旅行者号的部分科学仪器。图为“旅行者1号”(Voyager 1)穿越星际空间(即恒星之间的空间)时的情景(艺术效果图)。(NASA/JPL-Caltech)

旅行者号的星际探索传奇

旅行者1号2号分别于1977年下半年发射,携带着相同的10套科学仪器。它们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到达星际空间,是唯一在日光层之外运行的航天器。日光层远远超出冥王星的轨道。

它们是唯一直接对星际空间进行采样的探测器,所收集的资讯正在帮助科学家了解日光层类似彗星的形状,以及它如何保护地球免受星际空间中的高能量粒子和辐射的影响。

旅行者号太空飞行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最初研究外行星的任务。”NASA华盛顿总部旅行者号科学家帕特里克·科恩(Patrick Koehn)说,“从那时起,我们收集到的每一点额外数据对太阳物理学来说都是有价值的额外科学,而且这也证明了旅行者号中的模范工程——从近50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