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文革: 文革说到底就是"毛要整刘、刘要自保"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按:2007年2月24日辛灏年言讲于渥太华大学——题目是“太阳最红的年代”,章节(七)一文对于中共中央的体制有深刻的分析,有别于国内官媒对文化大革命虚应故事的官方解释。节录辛灏年言讲的章节如下所列:


(七)中共发动文革的领袖和理论

一、中共发动文革的领袖


1、中共发动文革的最高领袖集团就是中共中央

2、中共发动文革的最高领袖及其阴谋领袖集团

一、中共发动文革的领袖

1、中共发动文革的最高领袖集团就是中共中央

有一个问题,是我首先应该予以进一步说明白的。这就是,究竟是不是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发动了文革,还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极权专制政党的最高统治集团、即中共中央发动了文革。回答显然是后者,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共中央发动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我的理由是:

第一、那一场文化革命,自始至终,也就是说从发动到发展直至“夺取最后胜利”,都是由中共中央集体发动和领导的。如我前面所说,1964年7月,虽然是毛泽东建议建立文化革命领导小组,但建立了那个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的,却是刘少奇正在掌握着实权的中共中央,组长则是刘少奇的心腹大将,号称中共第八把手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主要成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


1966年5月,批判否定“二月提纲”,撤销第一个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打倒彭罗陆杨,选举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发出“516通知”,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定,而不是由任何个人或党内任何部门的决定。



中共党内仅仅是对发动文革方式有不同意见罢了,这与反对文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回事。(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1966年8月,是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就是公开颁布的“十六条”。其中所有条目内容都是由中共中央的这次全会拟定和通过的。文化革命算是正式开始“大打出手”。而刘少奇因为“犯了错误”,才从共产党的第二把手降为党的第八把手,也是由中共中央这一次全会所一致通过的。

1968年12月,是中共中央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定为“叛徒、内奸、工贼”,集体决定将刘少奇开除了党籍。

1969年4月,又是中共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领袖集团。毛泽东因此而重新成为中共名副其实的“党主”,并因此而重新掌控全党和全中国的一切权力。

我只是简单地举了上述这几件可以看得见的“大事”,就已经完全看得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发展和结局,与中共中央——这个中共的最高领袖集团的关系了。

第二、自从1864年7月,毛泽东建议中共中央建立文化革领导小组,直到毛死,就是“去向马克思报到”,中共最高领袖集团没有任何人公开地反对过发动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说,在中共自1964直到1975整整十二年间,中共的所有文献,都没有记录下任何反对发动文革的意见。而不论是中共的文官,还是中共的武将,也没有一个人公开地反对他们的党中央发动这一场文革。在我们研究所的资料室书架上,放着十二本中共文化大革命文件汇编,每年都有沉沉的一大部,可就是没有一份文件里面记载着中共统治集团内部,有人、或有组织、或有某部门在党内党外反对发动文革的言行。这是我首先要说的。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Prev Page123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99 Seconds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