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路透曝中國建造一座新大型激光核聚變研究設施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路透:中國在四川綿陽建造一座新大型激光核聚變研究設施 https://t.co/KcL8o5evlP— 美國之音中文網 (@VOAChinese) January 28, 2025




2025年1月28日,衛星公司Planet Labs在中國四川綿陽上空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綿陽在建設擁有一個中央實驗艙和四只配備激光艙的“臂膀”。


美國兩個研究機構的專家發現,中國正在四川綿陽建造一座新的大型激光點火核聚變研究中心,而這一設施建成後將對核武器的設計和研發以及對清潔能源發電的研究都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

路透社在星期二(1月28日)發表的一篇獨家報道中援引美國獨立研究機構海軍分析中心(CNA)研究員德克爾·埃弗萊斯(Decker Eveleth)的話說,衛星圖像顯示,綿陽在建設擁有一個中央實驗艙和四只配備激光艙的“臂膀”。在實驗中,激光艙中的強烈激光將照射中央實驗艙中的氫同位素,從而導致核聚變並產生能量。

埃弗萊斯同時也與美國詹姆斯·馬丁防擴散研究中心(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CNS)的分析人員進行聯合研究。他認為,中國在建的實驗艙的規模要比美國國家點火設施的規模大大約50%,而美國設施的規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

“任何擁有國家點火設施之類設施的國家都會增加對現有核武器設計的信心以及改善其設計,而且無需試驗就可以推動未來炸彈的設計,” 華盛頓智庫亨利·史汀生中心(Henry L. Stimson Center)核政策研究員威廉·阿爾伯克基(William Alberque)向路透社表示。

中國這一在建設施與北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所屬的價值35億美元的美國國家點火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布局相仿。

美國能源部2022年宣布,國家點火設施當年進行的一次受控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超過了所消耗的能量,並稱實現“核聚變點火”是前所未有的裡程碑式成就,而且是一次“將被載入史冊”的歷史性突破。


華爾街日報當時在報道這一歷史性突破時說,美國國家點火設施進行的這個實驗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使用大量激光照射原子核,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釋放。雖然在此次實驗中真正產生的能量並不大,可能只夠燒開幾壺水,但是其所代表的意義十分巨大。實驗證明人類很可能將從石油燃料時代走向核聚變動力的時代。

路透社曾聯絡中國外交部尋求對中國在建大型激光點火核聚變研究中心的評論,但是外交部讓路透社去詢問相關主管部門。中國科技部沒有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要求。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也拒絕了路透社的置評要求。


路透社表示,美國軍備控制特使馬紹爾·比林斯利(Mashall Billingslea)2020年11月曾公布了一些被他稱為中國擴建核武支援設施的衛星照片,其中就包括了綿陽一片被標注為“2020年以來新研究或生產區域”的平整過的土地。

埃弗萊斯向路透社出示的建築文件顯示,這塊土地就是新建的激光聚變研究中心的所在地。

激光核聚變在實驗室將激光束通過各自窗口進入中央的目標艙內,從各個方向壓縮和加熱氫燃料球,從而產生自給能量的聚變反應。

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可以讓研究人員了解聚變的工作原理,從而在未來可以利用世界上最取之不盡的氫來制造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這一研究也可以讓研究人員在無需進行試爆的情況下了解起爆的詳細和微妙的情景。

中美兩國都是《全面禁止核試條約》的簽字國,條約禁止在任何環境下進行核試爆。但是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則不在被禁之列。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