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一波三折挤进藤校 父母"没苦硬吃"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沈腾和马丽新上映的电影《抓娃娃》最近很火,但看得我十分揪心。


很巧的是,就像剧中“练废的大号”,刚好我也有一个哥哥,他从小不太擅长学习,大学时在一个中外合办项目“混”到了本科学位。

而我虽没有经历剧中所谓的极端“穷养”,也并非学霸,但我的父母也通过一种跟剧里特有、相似的“PUA(心理控制)”、“苦难教育”和“放养”方式,成功地将我塑造成一个对自己要求极高、经常思考人生的人。


这种方式的副作用是牺牲一部分心理健康,但好在一波三折后,我成功入读了藤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父母的“放养”似乎又变得合乎情理。

留学后,当我频繁反思自己18岁前接受的教育,我还是希望父母不那么“放养”,许多苦或许就不必承受了。

最好的鸡娃不是送她去补习班

而是“Gaslighting”

Gaslighting(煤气灯效应)是一种心理操纵的方式,本质上属于一种心理虐待。

“你太敏感了。”

“我从没那么说过,都是为了你好。”

“其他人都没有意见,所以只有你一个人有意见。”

“你很懒,不付出一分努力。”

社交平台上,关于亚洲父母的梗太多了,其中一些并非完全戏谑、没有道理,比如说“东亚父母一生拧巴的爱恨”,还有“东亚父母的爱都有利息”。

我18岁之前没出过亚洲,但根据我和身边同龄人的感受和观察,煤气灯效应在东亚家庭里可是太常见了。


在成长过程中,我总会因为父母的教育观而感到矛盾:

他们从不对我的学业表现、升学路径,甚至人生方向,表现出过多关注,却老是在意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在我表现出上进心时劝我不用太努力。

我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但仍旧获得了世俗的成功和财富,他们自然也无法体会教育的重要。

甚至在求学路上一些关键节点,他们反倒成了“阻碍”。




坐在高中校园路旁复习考试

我出生在重庆渝中区——没错,就是游客们常来参观的十八梯附近,我在那里上到了幼儿园。

虽然重庆是二线城市,比不上北上广深教育资源丰富,但渝中区也算是当地教育资源集中的区域。临近有着重庆最好的小学,比如人和街小学,巴蜀小学等。

然而,父母却放弃了幼升小的便利,举家搬迁到郊区,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我也因此上了郊区城区辖区的小学。一来是老房子在景区河边边,周围非常吵闹,他们说,希望我能有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二来,他们可以将我和哥哥甩手给外公外婆,自己继续忙于工作。

小升初时,我又遭遇了同样的事。

通过提前招生的奥数考试,我拿到了市里非常有名的初中——巴蜀中学的入学资格。虽然当时年龄小,但从班主任眼里能看出对我挺有期待的。

然而,父母最终选择让我去了一所离家更近、并且辖区内可以给成绩优秀者免学费的普通初中。

父母总是强调“我们家可不看重学历,只看重做人的本事”,但我隐隐感觉到他们更在意生活的便利、以及缩减育儿时间跟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