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翩然归去"的琼瑶,度过了生死如一的一生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昨日下午,作家琼瑶在家中去世。


她留下了遗书,说想为人生最后的大事作主。“我摆脱了逐渐让我痛苦的躯壳,‘翩然’的化为雪花飞去了!”在进入被病痛折磨丧失自我意志的阶段前,她选择了自己的死亡,也选择了自己的尊严。




琼瑶度过了生死如一的一生,潇潇洒洒地活,然后翩然归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死亡是必然,活着才是偶然。面对死亡的姿态,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如何活着。琼瑶的离世,也许是我们正视和反思生死观的开始。

01.

不择手段地“延年益寿”与死亡质量

几年前,《经济学人》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发布了《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死亡质量排名在第71位。

这里的“死亡质量”是生命最后的生活质量,在中国多项幸福指标中都鲜少涉及。实际上,死亡质量应该作为生而为人的最后一项幸福指标,特别是在我们如此注重“好死”和“善终”的文化中。


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经常避讳谈论死亡话题。如果一定要谈,必然会涉及到一个人死亡的价值或者意义,与中国人“知生而死”的生死观念一以贯之。

在法医学的专业领域,有“非正常死亡”的概念,又被称为意外死亡或者灾害性死亡。这类死亡多数是天灾人祸导致的,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工伤、交通事故、医疗、地震、洪涝等。除此之外,还有因为种种社会因素,有关权力、阶层、资源等问题所引发的不平等的死亡关系。

从人类的历史上看,非正常死亡似乎要比正常死亡常见得多。正因如此,正常死亡,也就是寿终正寝,才成为我们文化中重要的人生追求。


最早在《尚书》中就有关于“五福”的解释,“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考终命”指“寿终正寝”,也就是在家里的、没有痛苦的自然死亡。这被视为一种“好死”,是人们希望的一种死法。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然而,这对当代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是一种奢望。因为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许多人不再像过去死在家中,而是会死在医院。有不少人,都是在医院里遭受了多种治疗和抢救以后“不治身亡”的。

这就很矛盾,一方面,死亡本身具有发生地和时间的偶然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极力地想把它变成可被操控的必然过程。特别是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地延长一位将死之人的寿命。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3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