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對集體騎行一禁了之,莫如來一場當代版"潘曉討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各相關院校一紙禁令,大學生集體騎行被按下暫停鍵,漸次歸於平靜。

然而,對於這一現象的思考不應就此落幕。這些大學生到底在幹什麼、想什麼,社會該有怎樣的回應性姿態?


輿論場上的聲音見仁見智。各種看法都可以探討,但我唯獨堅決不同意“吃飽撐的”這種簡單粗暴論斷。

如果用一句最簡潔的話來解釋這一現象,我概述為:在無意義的人生中尋找意義。

他們以夜騎這種青春的、富有個性的、無羈絆的方式,為群體性的無意識壓抑找到一種宣泄。

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當前各種矛盾疊加交織,青年問題變得十分突出。

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就業、升學、住房、婚姻等人生基本問題,像幽靈一般糾纏著一代年輕人。這代人內心都在艱難爬坡。

多樣化的焦慮滲透青年的日常生活,構成了復雜的多元表征。焦慮現象成為當代青年對未來發展迷惘的的整體性情感症候。

他們在急劇市場化所形成的階層分化中,產生極大的不確定感和失落感、無意義感。

個體面對這種結構的強力又表現得無能為力,只能在世俗化生存的擠壓中日益萎縮。他們的境遇,恰恰是中國社會轉型中一個折疊的面相。

受限於歷史文化和現實環境,“無意義人生”的話語無法得到廣泛的宣示,而是通過“隱蔽地說出”和“集體無意識行動”的組合方式來予以現實。


自發性、無組織性的集體騎行,不過是青年群體在面對理想與現實鴻溝時的另類感性表達。

我們的主流權威媒體,在高分貝講述青年人養豬、送快遞、賣煎餅、補褲襠年賺百萬的勵志故事之余,可曾以顯著性的議程設置,讓青年敞開心扉,敢於公開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將他們對現實無奈的訴說作為一個公共議題展開?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四十多年前,那場關於現實、理想和人生的大討論——“潘曉討論”。

那時候,潘曉無比困惑地說,“時代在前進,可我觸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說,世上有一種寬廣、偉大的事業,可我不知道它在哪裡”。


青年潘曉發出一代人的精神呼號:“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

如今當我們再次回望和審視“潘曉之惑”時會發現,它所表征的時代雖早已遠去,但其所引發的思考以及所涉及的一些根本性的人生價值等問題,到今天仍然困擾著包括高校大學生在內的廣大青年。

或許當今青年人所面臨的現實,比潘曉那個年代更加嚴刻。“潘曉之問”同樣具有現實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當年全社會對“潘曉之問”給予了充分理解和寬容。

胡喬木公開表示說,“青年都想在一個適當的氣氛中把自己的心掏出來,講講自己的經歷、苦悶、失望和希望,尋求問題的答案。青年們講講自己的苦悶和失望沒有什麼不好”。

他還說,“我們通常就沒有權利叫他們非按著快樂的調子唱歌不可。他們歎息了,或者發些錯誤的牢騷,我們不應該惱怒,也不應該置之不理,而應該弄清楚他們這樣做的原因,並且認真地幫助他們找到希望所在” 。

當年《中國青年》刊登《潘曉同志來信》說:“是你們,一反以往社會上那些‘君主’‘神父’‘長官’們慣於板起的教訓人的面孔,帶著朋友、姐妹、兄長的熱忱向我這將被淹沒在塵埃之下的無名角落走來”。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