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特朗普: 特朗普的歸來,並不是一場保守主義的"復辟"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特朗普的勝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次保守派的“復辟”,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特朗普同第一任期班子的大部分人早已反目,在過去四年被兩黨建制派共同排擠,身上還有眾多沒了結的司法官司。


實際上保守陣營在過去四年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內部分崩離析狀態,無論是麥肯錫的爭端還是初選時候的齷齪。二周目的特朗普絕不只屬於保守主義,他是共和黨和MAGA在妥協和重組中被重新推出來的民眾“偶像“,本次選舉也是中間派和搖擺州直接把他送回了白宮

顯然當下美國人甚至全世界面臨的敘事可能並不是特朗普的“復辟”,或者保守派的返潮,而是一次全新的政治敘事。我們姑且把這種敘事叫做創傷性懷舊。


懷舊(nostalgia)在批判理論中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集體記憶再造和構建虛擬歷史文本的行為,在這種視角中,過去和現存歷史出現斷裂,不再是當代史的前置,而是一個完美的歷史“記憶”切片。當人們普遍感到現世的衰頹需要被修復,對完美的切片的懷舊就會占據人們的頭腦,讓人們呼喚回到那段“鼎盛時期”。

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就是這種典型的“創傷性懷舊”。在有社會學視角,以及對美國歷史與社會有所了解的人看來,萬斯這本書質量恐怕說不上好,不如同類題材的《故土的陌生人》,而且看完也沒讓人覺得萬斯對書中的“鄉下人”有多少共情,反而一股美國夢的味道。這本書能走紅,與萬斯金主彼得蒂爾的支持不無關系。

然而在21-24民主黨周期後,無論這本書質量和價值取向本身如何,它確實成為所有“鄉下人”的創傷性懷舊情緒的載體。這個群體屬於被美國的晚期現代性和進步主義神話所拋棄的群體,有著深層的失落感和群體性怨恨。

一種群體性的懷舊風潮,總是會存在著諸多的選擇性記憶。比如伍迪艾倫就在《午夜巴黎》裡戲仿過文學界對所謂“黃金時代”的選擇性記憶類。“鄉下人”們的創傷性懷舊在選擇性記憶上與此類似,不過底層邏輯並不完全相同。知識分子對於懷舊的追溯,是給自己對於現實或者說建制機器的批判找尋話語合法性。而“鄉下人”的懷舊更多來自於存在意義上的不安、被剝奪感和價值無力感的融合,變成了“故土的陌生人”,這也是“悲歌”的源頭。


當這種深植於內心的集體性情緒遭遇美國奧巴馬以來成為主流的反建制公共政治,就無可避免的會發生激烈的對抗沖突,整個現代性反建制政治通常是依賴於新媒介、新市民空間的布爾喬亞階級,相對於“鄉下人”這種“本土性階級”,他們是屬於“全球性階級”,在後者為主導的話語空間中,男性政治、傳統思潮、白人文化、美國價值及其伴隨的價值觀體系在話語塑形運動中被解構、批判,慢慢變成一種新進步主義新政的對立面。

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民主黨建制派和中間派“男權”—或者說男性、白人、中高產以上受教育階級,在這種話語秩序中往往選擇有意或者無意的妥協和讓位,以及采取否定性認同(在承認價值共識的承諾中實質性去扭曲和攤薄批判建制話語中女性及其他新政群體的主體性,變成一個體面的共情者、勸導者)。

於是,“鄉下人”驚奇的發現,傳統社會變革到新世紀的“男權”和新政群體事實性媾和了,而“鄉下人”倒成了這種布爾喬亞審美體驗、話語敘事和政治批判的最惡劣小丑。這也是之前萬斯那句“無孩養貓女”能引起兩方強烈反應的原因。


過往對一般懷舊文化的研究,專注於現代性進程的快速變革帶來的社會結構變遷,現在通過對“鄉下人”們的觀察則可以更進一步,懷舊不再只是現代性進程的落後者執著於虛幻的政治想象。

事實上晚期現代性公共生活中的話語煽動、媒介塑形和市民行動構成的政治網絡,無論何種立場,無論保守壬還是進步壬,無論“鄉下人”還是“全球性階級”,本質都是一種政治想象,只是最後兌現的方式因各國建制體系的不同變成市民政治VS體制機器,廣場政治VS傳統秩序或者選舉政治的代表性斷裂等等類型。

“鄉下人”群體這種創傷性懷舊引發的政治行動,起源是政治反建制主義進程和保守政治的交織裂變,他們遵從了保守政治對家園想象的偏執和被迫害想象,但是他們也不接受過去三十年來占據共和黨主流的新保守主義對於消極自由和本地化政治的觀念。所以和新保守主義不是一路人的特朗普成為他們眼中的救星。

選擇性記憶在這其中十分明顯。萬斯們大概不願想起實際上新保守主義成為主流,本身就是為了解決當年70年代左右因為同蘇聯競爭而導致的滯脹危機,而金融化也是在為了解決滯脹問題時,甚至更早,早在美國進入冷戰時就已無法停止。8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大成以及資本全球化進程不過是上訴種種的結果。有多少”鄉下人“在當年自覺或不自覺的認同了這種進程,親手打碎了”黃金年代“,本質上是沒法細究的。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1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