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以軍轟炸伊朗實施大規模報復,美英呼吁雙方克制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美國之音報道,以色列(专题)國防軍(IDF)星期六(10月26日)凌晨出動一百多架戰機,飛行2000公裡,對伊朗防空導彈設施、軍事基地以及導彈生產設施展開連續三波大規模空襲。美國英國呼吁雙方克制,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和組織對事態發展表示嚴重關注,對以色列的攻擊進行譴責。


特拉維夫表示,以軍此舉是報復伊朗10月1日對以色列的大規模彈道導彈襲擊。但是外界擔心以色列伊朗這兩個地區軍事強國直接對抗可能會演變成一場全面地區性沖突,並且將美國卷入其中。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以色列軍方的話說,以軍打擊的目標是伊朗導彈制造設施和防空導彈系統。CNN認為,以軍打擊的目標顯然經過精心挑選,並且避免了油田和核設施等關鍵能源設施。


紐約(专题)時報援引兩位伊朗官員的消息報道說,以軍打擊的目標包括德黑蘭附近伊瑪目霍梅尼國際機場周邊的伊朗軍方S-300防空導彈系統、多個伊斯蘭革命衛隊的軍事基地、以及位於德黑蘭東南30公裡處的伊朗神秘的導彈和高威力爆炸物研究中心帕爾欽(Parchin)軍事基地。

伊朗外交部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空襲“明顯違反”國際法,而且伊朗“認為自己有權、有義務進行自衛”。

不過與此同時,伊朗似乎又在故意淡化以軍空襲的後果,聲稱以色列伊朗德黑蘭省、胡齊斯坦省和伊拉姆省部分軍事設施的襲擊遭到防空部隊的成功應處和攔截,因此造成的損失“有限”。

伊朗軍方星期六一早表示,兩名伊軍士兵在以色列空襲中死亡,但是並未說明這兩名士兵死亡的地點。伊朗國營媒體援引伊朗軍方的一份聲明說,這兩名伊朗士兵是在“抗擊罪惡的猶太復國主義飛行物”時喪生的。

作為以色列盟友的美國以色列伊朗的空襲稱為“行使自衛權”,而且“特別避免了居民區,只針對軍事目標”。

伊朗10月1日向以色列發射了大約200枚彈道導彈,以報復以軍的空襲炸死受到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最高領導人哈桑·納斯魯拉(Hassan Nasrullah)。伊朗此舉迫使以色列全國民眾躲進各地的防空洞。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發誓要對伊朗的導彈襲擊做出嚴厲的回應,而以色列政府花了三個多星期時間研究報復伊朗的性質、規模和目標。

根據伊朗官方媒體的報道,當地時間星期六凌晨2:15左右,德黑蘭以西多處響起爆炸聲,而伊朗官員聲稱,爆炸聲是因為伊朗防空部隊攔截敵方戰機和導彈、炸彈所致。


以軍隨即又發動第二波和第三波空襲行動。CNN報道說,德黑蘭居民在社媒上貼出的視頻顯示,隨著天際露出魚肚白,德黑蘭的上空被曳光彈和爆炸產生的火球照亮。

當地時間清晨六點,以色列軍方宣布結束報復伊朗的行動,“任務已經完成”,而且所有的以色列戰機“全部安全返航”。

美國英國呼吁伊朗不要對以色列空襲再做回應。

“我們呼吁伊朗停止襲擊以色列,這樣此輪戰事可以結束而不會進一步升級,”以色列時報援引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肖恩·薩維特(Sean Savett)的話說。


“(以軍的)反應是行使自衛權,而且特別避免了居民區,只針對軍事目標。這與伊朗襲擊以色列時以以色列人口最眾多城市為目標完全不同,”薩維特又說。

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也認為以色列有權進行自衛行動。

“我很清楚,輿論上有權對伊朗的侵略進行自衛。我同樣也很清楚,我們需要避免進一步的地區局勢升級,並呼吁各方表現克制。伊朗不應再做反應,”斯塔默在薩摩亞出席英聯邦峰會期間向記者表示。

哈馬斯以及一些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則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空襲伊朗

埃及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對中東局勢升級表達“嚴重關切”,並譴責所有威脅地區安全和穩定的行動。

約旦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以軍的空襲“違反了國際法並侵犯了(伊朗)主權,而且是一次導致地區更多緊張局勢的危險升級行為”。

伊朗素來關系不佳但最近關系有所改善的沙特阿拉伯、與以色列關系密切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及正在為加沙停火斡旋的卡塔爾也分別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伊朗的空襲,強調此舉破壞了地區安全和穩定。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3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