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天神视角!地表深处存在巨大液态水库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航太公司SpaceX执行长马斯克(Elon Musk)今年4月宣示 ,他要尽快在20年内,让人类有能力移民到火星,并且在火星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生态文明。马斯克的愿景可能更近一步了,因为火星不但有生命必须的水,而且可能有非常足够的水。


中央社报道,科学家发现,火星地表之下深处的裂隙火成岩体中,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液态水库,其储量足以充满海洋,能覆盖整个火星表面。

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这是科学家根据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火星探测器“洞察号”(InSight)在一次协助破解火星内部结构的任务中,获得的地震数据所得出的结论。研究人员说,这些液体位于火星地表下方约11.5公里至20公里处,无论是在过去或现在,都可能提供有利于微生物维持生命的条件。


研究主笔、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行星科学家莱特(Vashan Wright)说:“在这样的深度,地壳足够温暖,水能以液体形式存在。在较浅的深度,水就会冻结成冰。”相关研究今天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C Berkeley)的行星科学家兼研究共同执笔人曼加(Michael Manga)补充说:“在地球上,我们在地下深处发现了微生物生命,那里的岩石充满了水,并且存在能源。”

“洞察号”2018年登陆火星地表,探测火星深层内部结构并搜集相关数据,从液态金属核心到地函和地壳。“洞察号”在火星的探勘任务已于2022年结束。

莱特说:“洞察号能够测量地震波的速度以及它们如何随深度变化。地震波的速度取决于岩石的成分、裂缝的位置以及裂缝中的填充物。我们将测量到的地震波速度、重力和岩石物理模型结合起来。岩石物理模型与我们用来测量地球含水层或绘制地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模型相同。”


研究显示,在最外层的火星地壳中,岩浆或熔岩在冷却和凝固过程中形成的裂隙火成岩中存在液态水储层。

莱特说,“中地壳(mid-crust)的岩石裂缝充满液态水,最能解释地震和重力数据”,如果将这些水从中地壳裂缝中提取出来,“我们估计这些水将填满整个火星表面深达1至2公里的海洋”。

当今的火星地表寒冷荒凉,但曾经温暖潮湿,然而,那个“湿润年代”早在30多亿年前就结束了。研究报告显示,曾经存在于火星地表的水,大多没有逸散到太空中,而是渗入地壳中。


曼加说:“早期火星地表有河流、湖泊,或许还有海洋。从火星历史早期,火星地壳可能就已经充满了液态水。在地球,地下水从地表渗透到地下,我们认为,这与火星的液态水历史相似。这势必发生在上层地壳比当今温暖的时期。”

倘若人类要将太空人送上火星或建立某种长期定居点,水是至关重要的资源。火星的极地地区和地表下蕴藏著冻结成冰的固态水,而液态水存在地表下方深处,很难取得。

曼加说:“钻探到这样的深度极具挑战性,而寻找地质活动排出这些水的地方则是另一种选择,这个地方可能位于火星北半球、地壳构造活跃的科柏洛斯槽沟(Cerberus Fossae)。”他提到,对保护火星环境的担忧也必须获得解决。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432 Seconds and 10 DB Queries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