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為什麼說:低社會生育率是社會總危機?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明眼人都知道,中國社會已落入低生育率陷阱,但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可就沒那麼容易搞清楚了。

當然,你可能也多多少少聽說過一點:人少了,無論是勞動力還是消費者都隨之變少,經濟可能陷入長期低迷;城市還可以吸納新的勞動力,但大量村莊將逐步衰敗乃至消失;少子化還會導致撫養比失衡,年輕一代需要供養大量老人;與此同時,老人在人口中的占比偏高,也會使整個社會喪失活力,偏向保守化……


但這和我們普通人又有什麼關系?

確實,低生育率危機有點像氣候變化:雖然它最終會影響到每個人,但其後果是溫水煮青蛙式逐步顯現的,責任也極為分散,以至於很少人會有什麼緊迫感去做點什麼。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那些宏大的變動更是遙遠,畢竟單單是自己活好就已經夠累的了。如果你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一個人生活好歹簡單多了,怎麼都行,“不婚不育”至少會讓減輕你不少負擔——如果你是女性,那就更是了。

上一代人不論如何獨立、叛逆,默認的還是“婚總是要結的,結了婚,孩子總是要生的”,然而現在,一旦你下定決心不婚不育(這也是年輕人為數不多能自主決定的事),實際上誰都拿你沒辦法。

到目前為止,我們這個社會應對這一問題(如果這是一個“問題”的話)的主要方式,一是懲罰,二是恐嚇。


人口學家們試圖解決低生育率的建議(征收單身稅等等),多是前者;而家長則多采用後者,渲染孤獨老死的可怕——然而,就算是那樣,對一些人來說,那也不如草率結合帶來的痛苦婚姻、婚後帶娃的勞苦來得迫在眉睫,甚至也不見得更苦。




家長原先的說教失效,這遠不是“年輕人沒有責任心、不能吃苦”這麼簡單,而是時代精神變遷的征兆,是一種與中國文化傳統的決裂。

因為儒家社會的生殖崇拜,從根本上說其實根植於永生的渴望——誰都會死,但只要血脈延續下去,自己的一部分就仍然在後代身上活著,本人也在祭祀中一直活在後人的記憶中。

中國文化之所以那麼強調孝道,原因也在這裡:“孝”即“肖”,意味著每一代人最好精確地復刻父輩的所思所想、行為舉止,也就是說,中國人理解的“永生”與其說著重個體的“不死”,不如說是強調生生不息的“延續”,真正實現永生的其實是宗族。

正如歷史學家岸本美緒所言,根據這種信念,“作為所有的主體的‘人’,與其說是個別的‘人’,不如說是從祖先到子孫永遠連續的生命之流的一部分。”

五四運動旨在“沖決羅網”,將個體從家族網絡中解救出來,然而那不論如何,畢竟是著眼於瓦解那種束縛個人行動自由的小共同體,是一種外在於個體的外部制約力量,但並未從根本上動搖那種“連續的生命之流”的信念,最終只不過是把“大家族”變成了更為原子化的“小家庭”,最終還讓脫嵌出來的個體重新“再嵌入”組織化的單位制度中。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1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次.昔.取.載] 2024-06-16 08:16
    沒有社會保障,少年時代全靠拼爹成長,長大了上養老人下供孩子,沒有一天不為柴米奮斗,老了全靠後代贍養,貢獻了一輩子沒積蓄,倒在醫院裡沒錢付醫藥費,每天都聽到新聞裡說祖國繁榮富強了,這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理念嗎?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7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