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央美畢業作品被諷垃圾 誰不懂藝術?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不能說作者的作品完全沒有藝術性,純粹是“垃圾”。又難道是大眾缺乏藝術欣賞的能力,看不懂作者的一片苦心?


近日,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展上一件名為《超級蜂巢》的作品引發關注。“這不就是一堆廢紙殼嗎?還不如我們小區的保潔阿姨堆得整齊”“確實是藝術,我就摞不了這麼高,一般積攢一點就賣了”……從上述留言裡,不難看出網友對這件作品的譏諷之意。




那麼,到底該如何看待這件作品?《超級蜂巢》又名《這也將會過去》,主體是一摞紙板和會動的紙箱,下面有紙箱被制作、回收和攪碎的視頻,還有投影在箱子上向上攀爬的兩只手。作者在作品簡介上寫到:成功會過去,但失敗也會過去。激情會過去,但懊惱也會過去。順境會過去,逆境也會過去。不管你正在經歷什麼,別忘了,這也將會過去。

其實,這件作品倒也不是那麼難理解,作者想用紙箱這一速朽品來隱喻消費社會的生活。因為紙箱總是很快地投入使用,然後被丟棄、回收、攪碎成為新的紙箱,所以作者想表達的,是一種總是處於不斷輪回、重復、十分單調卻又無法擺脫的過程。

就此而言,不能說作者的作品完全沒有藝術性,純粹是“垃圾”。難道是大眾缺乏藝術欣賞的能力,看不懂作者的一片苦心?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首先,人人都有評論藝術作品的權利,也有表達自身好惡的自由;其次,乍看之下,《超級蜂巢》的寓意確實並不那麼“好懂”,那些並非藝術領域的觀眾和網友表示費解,也很正常。

作者對此作出解釋:“讓大家誤會了,可能是因為我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坨大垃圾,我的電機是會動的,每一層紙板我都是自己切,這個作品造價真的很高,經過很多設計的,超過了一兩萬塊錢。我只是想向大家道個歉,作品給大家誤會,讓大家對當代藝術產生誤解。”


其含義至少有兩層,一是作品絕不是“隨意”創作出來的,是花了心思的;二是作品屬於“當代藝術”,用日常的眼光去審視就可能產生“誤解”。

這又引出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不是因為《超級蜂巢》作為當代藝術作品太過“先鋒”,以至於造成了“曲高和寡”的現象?


1917年,馬塞爾?杜尚把一個小便器送至紐約(专题)獨立藝術家協會展覽,題名為《泉》,成就了當代藝術的經典。此事當年同樣引發巨大爭議,因為當代藝術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追求打破傳統,挑戰現有形式及過程。

照這麼說來,《超級蜂巢》更應得到另眼相看?先不用急著下結論。畢竟,當代藝術作品可以有很新潮、前衛的表現手法,但這並不是藝術的真正內核。衡量一件當代藝術作品質量的標准,應該是看它有沒有提倡打破藝術自律,幹預生活實踐。

事實上,如果沒有藝術家的不斷創新,藝術本身也會變得迂腐而沒有活力,不斷重復歷史的風格與手法,將淪為僅僅是一項手藝。從這一點來看,《超級蜂巢》有它的獨特表達和思考,但要說它是不是真正具備“創新”的藝術精神和藝術價值,恐怕還有待更專業的評判。

100多年過去了,曾經驚世駭俗的《泉》不再對觀眾產生非常大的沖擊力。即使是對藝術領域並不熟悉的普通人,在看多了當代藝術作品之後,也會感到“見怪不怪”。因此,《超級蜂巢》被吐槽的原因可能不只是它的“怪異”,更是它在表現形式上的“創新”並沒有超越一般人的想象。

藝術創作,尤其是當代先鋒藝術,具有向前、創新和探索的象征,而要讓大眾接受超越自己時代的作品,也需要時間的積澱。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0 秒 and 8 DB Queries in 0.003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