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从火爆全国到无人问津,KTV为什么不香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KTV,对于咱80、90后来说,都并不陌生。

自打这80年代末从日本进入中国后,KTV曾以非常惊人的速度火遍大江南北,巅峰时期,全国KTV数量曾高达12万家。


当然了,那会儿还叫卡拉OK,从最繁华的北上广商业中心,到最偏远的三线小镇,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走进其中的任何一家,我们都能听到国语、粤语、闽南歌曲的各种撕心裂肺。

在娱乐市场相对匮乏的年代,能约三两好友去卡拉OK大厅秀俩嗓子,就是当时年轻人最为流行的活动之一。

可曾经吸引了两三代人的KTV,如今却似乎再也不能勾起年轻人的兴趣,除了大爷大妈,我们已经很难在KTV里看到其他人的身影,不过几年时间,KTV就仿佛变成了落后了几百年的过时产品。

KTV到底是怎么从潮流先驱,变成了脱离时代太远的过气产品?

1971年,日本人井上大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最开始摆在小酒馆里,通过投币的方式来供顾客使用,还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经营模式。

到80年代初,因为VCD音影存储技术走向成熟,卡拉OK变得更容易操作,存储容量更大,并且有了歌词字幕效果,于是就出现了专门提供卡拉OK服务的娱乐场所。


那时候的卡拉OK跟现在可不同,整个店里所有人都在一个大厅,中间是个大舞池,大伙儿在一块跳得了交际舞蹦得了迪。舞池周围摆满沙发和桌子,然后每桌放一本厚厚的点歌簿,客人按上面的编码点歌。点的歌也是唱给全场人听,那跟现在的小包间比,唱首歌还是需要点勇气的。

有的甚至还配了主持人,或是有节目表演,总之互动性极强。

在摇滚火热的年代,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组建乐队,所以到KTV开一开腔也算是过一把当歌手的瘾,发泄一番年轻人过剩的精力。


从主攻招待客户的南派KTV,到专抓大众娱乐的北派KTV,北京广州两个中心开启了KTV的全国共振。

北京的第一家卡拉OK店在1988年夏天才开业,但到了1995年,各种歌厅娱乐场所却已经超过了1400家,KTV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有的甚至放到今天都叫人难以接受。

1995年《北京日报》报道过一则案例,有人去唱卡拉OK,结账时发现“2听可口可乐76元,一瓶可赛矿泉水28元,一听啤酒45元,一壶红茶78元,一个果盘198元”,另外再加15%的服务费和包间费,最后总消费达到了惊人的1314元。



这一年北京房价也才三千多,每个月要多来几次KTV,就等于是送出了一个房间。

不过,这样离谱的KTV消费水平并没有持续太久。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34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44 Seconds and 8 DB Queries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