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從火爆全國到無人問津,KTV為什麼不香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KTV,對於咱80、90後來說,都並不陌生。

自打這80年代末從日本進入中國後,KTV曾以非常驚人的速度火遍大江南北,巔峰時期,全國KTV數量曾高達12萬家。


當然了,那會兒還叫卡拉OK,從最繁華的北上廣商業中心,到最偏遠的三線小鎮,可以說是隨處可見。走進其中的任何一家,我們都能聽到國語、粵語、閩南歌曲的各種撕心裂肺。

在娛樂市場相對匱乏的年代,能約三兩好友去卡拉OK大廳秀倆嗓子,就是當時年輕人最為流行的活動之一。

可曾經吸引了兩三代人的KTV,如今卻似乎再也不能勾起年輕人的興趣,除了大爺大媽,我們已經很難在KTV裡看到其他人的身影,不過幾年時間,KTV就仿佛變成了落後了幾百年的過時產品。

KTV到底是怎麼從潮流先驅,變成了脫離時代太遠的過氣產品?

1971年,日本人井上大佑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最開始擺在小酒館裡,通過投幣的方式來供顧客使用,還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經營模式。

到80年代初,因為VCD音影存儲技術走向成熟,卡拉OK變得更容易操作,存儲容量更大,並且有了歌詞字幕效果,於是就出現了專門提供卡拉OK服務的娛樂場所。


那時候的卡拉OK跟現在可不同,整個店裡所有人都在一個大廳,中間是個大舞池,大伙兒在一塊跳得了交際舞蹦得了迪。舞池周圍擺滿沙發和桌子,然後每桌放一本厚厚的點歌簿,客人按上面的編碼點歌。點的歌也是唱給全場人聽,那跟現在的小包間比,唱首歌還是需要點勇氣的。

有的甚至還配了主持人,或是有節目表演,總之互動性極強。

在搖滾火熱的年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組建樂隊,所以到KTV開一開腔也算是過一把當歌手的癮,發泄一番年輕人過剩的精力。


從主攻招待客戶的南派KTV,到專抓大眾娛樂的北派KTV,北京廣州兩個中心開啟了KTV的全國共振。

北京的第一家卡拉OK店在1988年夏天才開業,但到了1995年,各種歌廳娛樂場所卻已經超過了1400家,KTV的價格也水漲船高,有的甚至放到今天都叫人難以接受。

1995年《北京日報》報道過一則案例,有人去唱卡拉OK,結賬時發現“2聽可口可樂76元,一瓶可賽礦泉水28元,一聽啤酒45元,一壺紅茶78元,一個果盤198元”,另外再加15%的服務費和包間費,最後總消費達到了驚人的1314元。



這一年北京房價也才三千多,每個月要多來幾次KTV,就等於是送出了一個房間。

不過,這樣離譜的KTV消費水平並沒有持續太久。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6 秒 and 8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