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對芯片生產下達了一個硬指標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據報要求汽車制造商到2025年使用國產芯片比例達到25%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在與美國的緊張關系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正尋求建立半導體供應鏈,因此當局正敦促本國頂級汽車制造商到2025年將其芯片的本地采購比例提高到四分之一。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工信部已要求包括上汽集團、比亞迪、東風汽車、廣汽集團和一汽集團在內的汽車制造商到明年將汽車相關芯片的本地采購比例提高到20%至25%,最終目標是將這一比例提高到遠遠超過最初目標的水平。

中國每年銷售3000多萬輛汽車,約占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但本地汽車芯片供應僅占10%左右。知情人士說,由政府主導的本地采購指南目前還不是強制性的。相反,獎勵或信貸制度將鼓勵中國國內汽車制造商遵守國家政策。上述20%至25%的目標既指每輛車的芯片數量,也指芯片在總采購價值中所占的份額。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說,“目標很遠大,最終實現汽車芯片全部國產化”。


《日經亞洲》了解到,中國的目標還包括增加其他電動汽車零部件的本地采購,如電子控制單元、顯示器、散熱和充電供應系統。當局推動國產芯片的使用正值美中科技戰愈演愈烈之際。美國已宣布計劃今年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的關稅,並在2025年將中國制造的半導體關稅提高到50%。

汽車中使用的大多數芯片,如傳感器、微控制器和電源管理芯片,並不需要尖端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這意味著中國芯片制造商和供應商可以從政策推動中受益,它們在技術上不受美國先進芯片制造技術出口管制的影響。

可靠性和安全性對汽車芯片至關重要,因此汽車制造商通常不願更換供應商。該行業長期以來一直由英飛凌、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恩智浦和瑞薩等西方和日本公司主導。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哈邁迪(Antonia Hmaidi)說,2020年和2021年出現的前所未有的芯片短缺,為中國芯片制造商提供了進入國內汽車供應鏈的機會,汽車制造商當時正爭相搶購芯片。

汽車制造行業的電動車轉型是另一個機會。哈邁迪說:“在電動汽車領域,行業還沒有建立起供應鏈,這意味著現在是(新進入者)進入市場的好時機”。她補充說,“對於電動汽車而言,我們看到的是供應鏈的全面洗牌。中國公司認為電動汽車是裝在輪子上的智能手機,因此……許多用於智能手機的技能和組件也適用於電動汽車”。




2024年3月,一名工人在中國江蘇省常州的一家汽車工廠組裝一輛SUV汽車。 © 美聯社圖片

不過,哈邁迪補充說,中國芯片制造商不可能完全取代外國芯片。對於制動系統等任務關鍵型功能來說,取代國際知名供應商是一項挑戰。據芯片研究公司Yole Group預測,到2028年,每輛汽車的半導體價值將從2022年的540美元增至912美元,同期市場規模將從430億美元增至843億美元,幾乎翻了一番。

中國的幾家汽車制造商都擁有自己的半導體生產能力,如比亞迪。歐洲芯片制造商意法半導體與中國三安光電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在華生產碳化硅芯片,以繼續服務本地市場。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3年中國出口汽車近500萬輛,同比增長近60%。其中,120萬輛為電動汽車,同比增長77%以上。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中國在電動汽車方面優勢明顯,2023年電動汽車占全國汽車銷量的18%,高於2022年的14%和2018年的2%。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新注冊量的近60%在中國,近25%在歐洲,10%在美國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5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