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熱點事件輿論一再反轉 "信息繭房"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當今的互聯網,確然有著嘲雜、網暴、非理性的種種聲音,但它並不來自於“信息繭房”,而來自於封閉、單一和偏見。


撰文丨顧談智

重慶男子胖貓跳江的事情,迎來了終極反轉。


5月19日,重慶市公安局南岸區分局,以一個超長的通報,厘清了胖貓自殺事件的前因後果。



圖/網絡

此前人們一再詬病的胖貓前女友譚竹,並不是諸多自媒體口中的“撈女”,她和胖貓之間,是正常的戀愛關系,期間的銀錢來往,也完全合乎男女朋友之間的財務來往。

令人跌破眼鏡的是,胖貓的姐姐不僅僅侵犯隱私,虛假報警,並且發動水軍制造了譚竹“撈女”形象,企圖毀壞她的形象。

警情通報事實清楚,結論清晰,條理分明。

沒想到,通報反而帶來了一場令人意想不到的輿論返潮。有人公然說,譚竹的形象並沒有什麼變化呀,她不是順利用胖貓的錢開了花店,不還是“撈女”嗎?

這究竟是人性的卑劣伊於胡底,還是人們對於一個悲劇中人難以釋懷的固執己見?

一個解釋看似更加合理:那些深信譚竹是撈女、情感騙子的人,因為持續不斷地主動選擇接收符合自己偏見的譚竹形象的信息,以至於形成了一種“信息繭房”,導致他們無法正確地判斷出事件的真相,從而根深蒂固地接受了“撈女”的結論。


日常中,也總是有些人持有這樣一種論調,認為“信息繭房”讓人越來越沉迷於單一的信息來源,偏見越來越深,價值觀越來越偏執。

問題是,到底是那些人深信譚竹是“撈女”,故而形成了自己的“信息繭房”,還是“信息繭房”誤導事實,讓一些人堅信譚竹是“撈女”?

在我看來,對“信息繭房”一詞的誇大與濫用,可能是互聯網信息時代最大的誤讀之一。

01


“信息繭房”是什麼?

“信息繭房”一詞,為人熟知的來源是2006年美國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著作的《信息烏托邦》一書,是指當個體只關注自我選擇的或能夠愉悅自身的內容,而減少對其他信息的接觸,久而久之,便會像蠶一樣逐漸桎梏於自我編織的“繭房”之中。

在傳統時代之中,人們的信息來源多依賴於大眾媒體。而大眾媒體為了能夠更加廣泛地吸收訂戶與觀眾,往往會有意地把媒體塑造為公共論壇,提供多元化的聲音,以造就更加廣泛的用戶基礎。

但傳統媒體時代的問題在於,所有的媒體都有明確的價值觀與編輯偏好,故而媒體的信息偏見,其實十分明了。

而進入互聯網信息時代,借助算法進行個性化推薦,愈來愈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普遍方式,“信息繭房”的概念,遂隨之和算法進行了關聯。

但實際上,算法的目標是高效分發信息,將原本孤立的創作者、信息、人連接起來。和過去的傳統媒體、門戶網站,社交媒體的關注造成的“繭房”相比,在技術驅動下,推薦算法反而能打破“繭房”,以及在信息過載時代,高效獲取信息。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者馬裡奧·海姆(Mario Haim)等人建立了四個谷歌新聞新賬號,花一周的時間,通過搜索不同年齡、性別、教育職業、收入的關鍵詞,模擬了四種典型的德國用戶:一位上了年紀的保守派寡婦、一位50多歲的中產階級父親、一位40歲忙於事業的單身漢,還有一位30歲的多金職業女性。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7 秒 and 10 DB Queries in 0.007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