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中国房地产进入后开发时代,转变认知是关键

封面图 | 《大江大河》剧照
前些天,《北大(专题)承泽参考》第3期发表了冯叔的题为「中国房地产进入后开发时代,转变认知是关键」的文章,今天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北大承泽参考》是中国高校智库领军者北大国发院新创办的智库与管理月度读物。刊物详情请参阅北大国发院网站或官方微信号底部菜单(微信搜索北大国发院即可查看)。
以下为文章全文。
文 | 冯仑
住宅地产从「三高」转向「三减」
背后有规律的力量
房地产的交易和投资数据在今年一季度略微反弹之后,二季度明显下跌。首先要澄清一点,通常学者做研究及媒体述及「房地产」,多在讨论「住宅」,这与房地产行业所指的「房地产」不同。对房地产行业,住宅只是其中一部分,房地产还有其他品类,所以准确地说,地产数据下降主要是指二季度住宅地产的数据下滑。
但住宅地产目前的数据也基本正常,早在2018年前后,像万科等地产企业就曾判断:住宅地产这种高增长、高杠杆(电视剧)、高周转、高回报的发展模式已经趋于顶峰,需要慢下来、停下来。
基于国际经验:一国房地产的发展大多从住宅开始,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城镇化率通常超过60%,人口也趋于零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空间结构格局基本确定,经济增速亦放缓,这些都是互相伴随的现象。住宅的增长也就由此转慢,甚至趋停。对应的数据还有人均住宅面积,我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已经超过40平米,这也符合国际经验。当以上指标或现象一并出现时,住宅的快速发展会逐步转入「减速、减价、减量」阶段。
因此,房地产行业内部把人均GDP一万美元之前像我国房地产的高速增长,称之为「房地产的开发时代」或者是「住宅地产的开发时代」。开发时代的竞争重点是「规模、成本、速度」。2018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开始「减速、减价、减量」,也就进入所谓「后开发时代」,意味着整个房地产的主导产品开始从住宅转向非住宅,所以当前供求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市场需求转变,之前供给侧积压的住宅已经超量。
具体到数据上:我国最高峰时的一手房和二手房成交量每年达到20万亿,去年是12万亿,今年上半年是7万亿,全年大概达12-14万亿。因此,我们对住宅地产行业的理性判断是:未来5-8年,住宅地产市场乐观估计在每年12万亿左右,悲观估计为8万亿左右,体量约为2018年最高峰的一半。
住宅地产「减」的核心在于行业中高杠杆、发展快的部分。按照国际比较经验,90%的高杠杆住宅公司都将难以继续存在。
我国现在有7万多家住宅地产公司,未来这一领域预计只能剩下6-7千家,并且集中在经济、人口、就业保持增长的地方,不会平均分布。这些地区会成为未来住宅地产缓慢增长的核心区,经济、人口、就业难以保持增长的地区,房价会非常便宜。比如美国的东西两岸房价很贵,中西部、中南部房价很便宜。
所以综合来看,二季度住宅的数据基本反映了市场供需,无须特别忧虑。
2
地产行业市场化不足
要既能办喜事,也要能办「丧事」
事实上,在2017、2018年,按照纯粹的市场机制,住宅交易的供需量总量就应该下降,房子也应该随之降价,但当时的政策对需求的管制叠加后来的疫情防控,掩盖了供需之间的扭曲,市场呈现的还是房价继续上涨的强烈信号,许多企业也因此依然加大杠杆去投入。今年暴雷的很多企业,包括龙头企业,本质上是简单地把政策信号当成了市场信号,把政策还在压制需求当成了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的需求,最终造成对趋势的严重误判。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