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狂買三年 回歸日常後設備咋辦
有“一買就買大半年、甚至一年物資”的醫院;也有好不容易拿到財政撥款,“不管用不用,先把倉庫填滿”的醫院。
就像戰時緊急動員一樣,大疫當前下的醫院采購沒多少理性空間可言,需要考慮的不是這些設備以後怎麼辦,而是如何能快速地買到,經濟性成了最被忽視的因素。
而今“戰時”不再。
醫院診療上回歸日常,經濟上回歸理性考量,賬本上的得失再次縈繞在各個醫院院長的心頭。
有醫院曾花費五百萬,興建PCR實驗室後,連成本都沒收回來就閒置下來;有醫院將閒置的數十台呼吸機等設備保養後,送到庫房或者設備共享中心留待後用;也有醫院借此東風,采購新設備,填補技術空白,甚至為擴張床位打下基礎;更有醫院研究疫中的舊設備、舊耗材的新用法,甚至為此申請專利……
大流行三年,除了隱秘的人力成本,而今留給各個醫院還有一些無法抹除的設備和耗材,它們正在變成角落裡的閒置物。
一家醫院留下上百台PCR儀,焦慮難解
大流行後,南方沿海地區一家醫院集團院長劉毅發現,不知不覺中,他已經攢下了超過百套的PCR儀器。
在日常,PCR儀是很多三甲醫院檢驗科的標配,每台20~30萬左右,日常可用做乙肝、丙肝的檢測等;但過去3年,PCR儀最重要的功能是——它是核酸檢測必須要用到的設備。
在大量的核酸檢測任務中,檢驗科的醫生幾乎一刻不停地使用PCR儀:將標本中的核酸提取出來,加入配置好的試劑,送入擴增儀中,讓原有的核酸復制變多。經過1~2小時不能中斷的擴增程序後,醫生在電腦上查看檢測結果並進行核對,最後將數據上傳。
需求量增加後,PCR儀在醫院裡的數量自然也越增越多。
“我們的醫療檢測設備,從來沒有一個像PCR這麼普及,所有的縣都有,甚至鄉鎮都有。”劉毅說,一些第三方公司甚至有幾千套。
早在疫情快速過峰前,劉毅就未雨綢繆過:等核酸檢測的需求退潮,這些PCR儀怎麼辦?
為此,該醫院集團和廣州一家研究院合作,改進檢測方法、開發新試劑,將PCR儀器用於宏基因組檢測、靶向基因檢測和心血管疾病藥物基因檢測。
和現有的檢測相比,用PCR儀器進行上述檢測的優勢在於成本低,能把檢測從幾千元降到二三百元。“這些設備成本已經收回,扔了很可惜,縣級以下的醫療機構可以用它做心血管篩查和癌症早期篩查這些檢測,做成白菜價。”劉毅說。
但這一切,都停留在計劃階段,到底能不能成,劉毅只能等。而在此之前,這上百套PCR儀,還得在醫院裡放一陣子。
這正是當下大部分醫院的情況——PCR儀被閒置,束之高閣。
江蘇一家區級醫院,過去三年曾花費了400萬買PCR儀器。疫情過後,他們用部分新儀器替換掉了老舊的,但仍有一部分PCR儀閒置下來。“不是全部閒置,就是閒置的比較多。”該院院長無奈地說。
在另外的一些地方,閒置的不止是儀器,更是整座PCR實驗室。
去年10月,安徽一家三級醫院專門在緊鄰方艙醫院的新院區,建設了一座PCR實驗室。
如今,老院區的舊實驗室還在運轉,新院區的實驗室閒置下來。“實驗室是醫院自己出錢建的,加上設備一共花費了500萬,春節前都還沒付完錢。”這家醫院的財務人員告訴八點健聞,由於免費核酸的政策,醫院至今未能收回成本。
令他們頗有微辭的是,隔壁縣向當地人民醫院撥款了6000多萬,而當地就連核酸檢測的耗材費用都是醫院在出。
不僅在安徽,山東中部一縣人民醫院也有一座閒置的移動PCR實驗室。不同的是,這是由當地縣政府出資建設的。如今,醫院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它,只能暫時擱置。
在河北,一家縣醫院有一輛價值六七百萬的核酸檢測車,也閒置著。“當時要求一天檢測幾十萬人次,現在怎麼也用不了那麼多了,所以都在閒置。”這家醫院的院長告訴八點健聞,好在這些都是政府出資,醫院沒有為此付錢。
想給閒置的PCR儀找個出路的,不止上面的劉毅一人。不少醫院都在想辦法解決,但幸運兒只有一小部分。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