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狂买三年 回归日常后设备咋办
有“一买就买大半年、甚至一年物资”的医院;也有好不容易拿到财政拨款,“不管用不用,先把仓库填满”的医院。
就像战时紧急动员一样,大疫当前下的医院采购没多少理性空间可言,需要考虑的不是这些设备以后怎么办,而是如何能快速地买到,经济性成了最被忽视的因素。
而今“战时”不再。
医院诊疗上回归日常,经济上回归理性考量,账本上的得失再次萦绕在各个医院院长的心头。
有医院曾花费五百万,兴建PCR实验室后,连成本都没收回来就闲置下来;有医院将闲置的数十台呼吸机等设备保养后,送到库房或者设备共享中心留待后用;也有医院借此东风,采购新设备,填补技术空白,甚至为扩张床位打下基础;更有医院研究疫中的旧设备、旧耗材的新用法,甚至为此申请专利……
大流行三年,除了隐秘的人力成本,而今留给各个医院还有一些无法抹除的设备和耗材,它们正在变成角落里的闲置物。
一家医院留下上百台PCR仪,焦虑难解
大流行后,南方沿海地区一家医院集团院长刘毅发现,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攒下了超过百套的PCR仪器。
在日常,PCR仪是很多三甲医院检验科的标配,每台20~30万左右,日常可用做乙肝、丙肝的检测等;但过去3年,PCR仪最重要的功能是——它是核酸检测必须要用到的设备。
在大量的核酸检测任务中,检验科的医生几乎一刻不停地使用PCR仪:将标本中的核酸提取出来,加入配置好的试剂,送入扩增仪中,让原有的核酸复制变多。经过1~2小时不能中断的扩增程序后,医生在电脑上查看检测结果并进行核对,最后将数据上传。
需求量增加后,PCR仪在医院里的数量自然也越增越多。
“我们的医疗检测设备,从来没有一个像PCR这么普及,所有的县都有,甚至乡镇都有。”刘毅说,一些第三方公司甚至有几千套。
早在疫情快速过峰前,刘毅就未雨绸缪过:等核酸检测的需求退潮,这些PCR仪怎么办?
为此,该医院集团和广州一家研究院合作,改进检测方法、开发新试剂,将PCR仪器用于宏基因组检测、靶向基因检测和心血管疾病药物基因检测。
和现有的检测相比,用PCR仪器进行上述检测的优势在于成本低,能把检测从几千元降到二三百元。“这些设备成本已经收回,扔了很可惜,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可以用它做心血管筛查和癌症早期筛查这些检测,做成白菜价。”刘毅说。
但这一切,都停留在计划阶段,到底能不能成,刘毅只能等。而在此之前,这上百套PCR仪,还得在医院里放一阵子。
这正是当下大部分医院的情况——PCR仪被闲置,束之高阁。
江苏一家区级医院,过去三年曾花费了400万买PCR仪器。疫情过后,他们用部分新仪器替换掉了老旧的,但仍有一部分PCR仪闲置下来。“不是全部闲置,就是闲置的比较多。”该院院长无奈地说。
在另外的一些地方,闲置的不止是仪器,更是整座PCR实验室。
去年10月,安徽一家三级医院专门在紧邻方舱医院的新院区,建设了一座PCR实验室。
如今,老院区的旧实验室还在运转,新院区的实验室闲置下来。“实验室是医院自己出钱建的,加上设备一共花费了500万,春节前都还没付完钱。”这家医院的财务人员告诉八点健闻,由于免费核酸的政策,医院至今未能收回成本。
令他们颇有微辞的是,隔壁县向当地人民医院拨款了6000多万,而当地就连核酸检测的耗材费用都是医院在出。
不仅在安徽,山东中部一县人民医院也有一座闲置的移动PCR实验室。不同的是,这是由当地县政府出资建设的。如今,医院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它,只能暂时搁置。
在河北,一家县医院有一辆价值六七百万的核酸检测车,也闲置着。“当时要求一天检测几十万人次,现在怎么也用不了那么多了,所以都在闲置。”这家医院的院长告诉八点健闻,好在这些都是政府出资,医院没有为此付钱。
想给闲置的PCR仪找个出路的,不止上面的刘毅一人。不少医院都在想办法解决,但幸运儿只有一小部分。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正在热议: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