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化解脾氣虛弱的呢?
在物質豐富的當下,向全民普及較為實用的中醫藥知識,已經成為推進全面健康素質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就有必要對中醫學中的一些常用方劑,以及經典配伍,做一個大概瞭解。
接下來要談及的這個方法,在中醫界,可謂是鼎鼎有名了。組方也很是簡單:人參6克,白朮6克,茯苓6克,甘草6克,水煎服即可。這就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古方,四君子湯。
在談及方劑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脾氣虛弱都有表現?
在《醫方考》中有記載:“夫面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
就這麼簡單的四句話,基本把脾氣虛的主要表現都列舉了出來。
大意是說,脾氣虛弱的人,面部一般較為萎白,也就是臉色暗淡、沒有血色,看起來蒼白或是發黃,整個人面部沒有光澤和色彩。而這也印證了,脾虛,氣血生化不足,無法上榮頭面所致。
此外,這類人一般四肢乏力,形體也比較消瘦。總感覺全身特別乏力,啥都不想做,更不想動彈。這則是脾主四肢。脾虛,氣血不能充養四肢,所以四肢就會乏力。
還有的人,則是說話聲音低微。這是因為,當我們在開口說話時,需要依靠肺氣作為依託。而脾土能生肺金。所以當脾氣虛弱的時候,肺氣也會不足,所以脾虛的人說話聲音低微。
脾虛,還會不思飲食,這是脾虛運化失常導致的。一旦運化不及,勢必就會影響胃的受納。所以,這類人的胃口就會太好,不思飲食。
當然,脾虛還容易便溏、腹瀉、腸鳴。這是因為脾虛,運化不及。清陽不升,陰濁不降,溼浊鬱積在中焦,就會導致腸鳴、便溏,腹瀉等。
同時,一旦脾虛,脈象就比較細弱。這是因為氣虛血少,無力鼓動血脈引起的。
一旦有上述情況,該如何應對?
在中醫看來,用四君子湯。也就是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所組成的配伍就很對症。
因為方中的人參。味甘,可以扶脾養胃。當然,也可以用黨參來替代人參。而白朮和茯苓,都可以用來健脾。不過,側重點卻有所不同。白朮,則善於燥湇脾,茯軘]蚋旗渡鴾嶠∑ⅰR簿褪撬擔桓鱸餃幔桓鱸蚴巧鴾帷5比唬庖捕際俏嘶鉁嶁啊
為什麼要強調化解湇獍?
因為脾最怕的就是湇獍。覊末去掉脾中湇獍,脾,讋虔埻能“元气满满”。足X幔俅釓瀋細什蕁U饈且蛭什莞飾亂嫫箍梢園鎦瞬巍讝X來健脾,又可以配合茯苓,使得茯苓在滲溼的过秤懶“补中有泻”。
可以說,古方《四君子湯》,其實是中醫方劑學中,健脾益氣的一個基本方。由它開始,加減成了很多有名的方劑。就比如說,《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基本都有《四君子湯》的影子。
當然,要是有著脾虛失運,以及脾胃虛寒的人,是很適合的。此外,證屬脾氣虛弱的胃腸功能減退,以及消化不良等,也都可以考慮以此來化裁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