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今天東北人大量外流的狀況類似的是,大量河南人移出河南的原因也是本地的“空心化”。經濟發展疲軟、競爭環境惡劣、教育與觀念落後已經成為中原地區的“頑疾”。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明顯向沿海地區傾斜,原本城市化基礎就十分薄弱、觀念保守的黃河沿岸又在政策上敗給了沿海。

2016年5月13日,山西太原,河南周口一家兩代五口人同工地打工。/視覺中國
河南在這一點上尤其明顯,一方面河南缺乏核心經濟支柱,另一方面2006年末的數據顯示河南省開放指數僅為2%,列中原六省末位。可以說,90年代以後大量河南人口向東、向南遷移是這一政策的遠期結果。
經濟和教育的地區發展不平衡使得位於杠杆下端的河南難以輸出高素質勞動力。高等教育幾乎是中國社會高素質勞動力跨省移民的唯一方式,高考又是通往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途徑。承認這一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消除歧視而視而不見,為了消除偏見而忽略事實。
因此,河南當地無法消化、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進城務工人員占移民中的絕大多數。一方面,他們為城市化添磚加瓦。這裡的“添磚加瓦”不是修辭性的說法,而是真實地靠出賣體力加速城市建設進度,養活自己和家人。

2016年8月30日,K756次暑運火車途經湖北、湖南及河南三個勞務人口輸出大省。/東方IC
然而另一方面,大都市從原住民到政府層面都不曾對這些體力勞動者報以敬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外來勞工的健康、子女教育問題都得不到保障。加之,原本就缺乏經濟基礎、教育背景、社會認同、社交和工作技能的體力勞動者在窘迫而昂貴的生存成本面前,敗給了機會主義心態,人們確實容易把他們和“雞鳴狗盜”之事聯系在一起。
“偷井蓋”常有,而“河南人偷井蓋”不常有
由於國內民間一直沒有健康的生態發展意識,廢品回收業一直被視作低到地裡去的卑微行業,甚至被冠以“收破爛兒”的名號。也確實,直到今天,中國很多中小城市的廢品回收業都被底層人占據,可以說是最沒有專業性的行業了。不完善的廢品回收業對其它工業部門也是有害的,並且容易成為銷贓的渠道,偷盜來的東西但凡有點價值,都會經由賣廢品的處理掉。
比起搶劫,偷盜的犯罪成本更低。病態的廢品回收行業降低了偷盜的犯罪成本,相當於有人為盜賊的行為埋單了。偷井蓋又是偷盜行為中成本極低的一個。一來井蓋是“公家的”東西,不用和私人住宅或個人近身接觸;二來井蓋總是在城市的路邊不起眼的地方默默發揮作用,平日裡不會注意到,又沒有圍欄或看守 ,它就在路上,一撬就起,力氣大一點的人抱著就走,比偷盜護欄容易多了。

2011年12月16日,西安,不到一公裡長的路上,21個井蓋一夜間不翼而飛。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