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一
劉宋畺良耶舍 譯經
唐 沙門 善導 集記
【玄義分】
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
道俗時眾等 各發無上心
生死甚難厭 佛法復難欣
共發金剛志 橫超斷四流
願入彌陀界 歸依合掌禮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法性真如海 報化等諸佛
一一菩薩身 眷屬等無量
莊嚴及變化 十地三賢海
時劫滿未滿 智行圓未圓
正使盡未盡 習氣亡未亡
功用無功用 證智未證智
妙覺及等覺 正受金剛心
相應一念後 果德涅槃者
我等鹹歸命 三佛菩提尊
無礙神通力 冥加願攝受
我等鹹歸命 三乘等賢聖
學佛大悲心 長時無退者
請願遙加被 念念見諸佛
我等愚癡身 曠劫來流轉
今逢釋迦佛 末法之遺跡
彌陀本誓願 極樂之要門
定散等回向 速證無生身
我依菩薩藏 頓教一乘海
說偈歸三寶 與佛心相應
十方恒沙佛 六通照知我
今秉二尊教 廣開淨土門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此觀經一部之內,先作七門料簡,然後依文釋義。第一、先標序題;第二、次釋其名;第三、辯釋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顯說人差別;第五、料簡定散二善通別有異;第六、和會經論相違,廣施問答,釋去疑情;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
第一、先標序題者。竊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真如之體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無邊,邊體則元來不動。無塵法界,凡聖齊圓。兩垢如如,則普該於含識。恒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故使大悲隱於西化,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於群萌,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三檀等備,四攝齊收。開示長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樂果。只為群迷性隔、樂欲不同,雖無一實之機,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雲於三界,注法雨於大悲。莫不等洽塵勞,普沾未聞之益。菩提種子藉此以抽心,正覺之芽念念因茲增長。依心起於勝行,門余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期。雖曰教啟多門,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仁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所弗窺測。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舍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此即略標序題竟。
第二、次釋名者。經言:佛說無量壽觀經一卷。言“佛”者,乃是西國正音,此土名覺。自覺覺他,覺行窮滿,名之為佛。言自覺者,簡異凡夫。此由聲聞狹劣,唯能自利,闕無利他大悲故。言覺他者,簡異二乘。此由菩薩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雙行不著有無也。言覺行窮滿者,簡異菩薩。此由如來智行已窮,時劫已滿,出過三位,故名為佛。言“說”者,口音陳唱,故名為說。又如來對機說法,多種不同,漸頓隨宜,隱彰有異。或六根通說,相好亦然。應念隨緣,皆蒙證益也。言“無量壽”者,乃是此地漢音。言“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西國正音。又“南”者是歸,“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彌”者是量,“陀”者是壽,“佛”者是覺。故言歸命無量壽覺。此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今言“無量壽”者是法,“覺”者是人。人法並彰,故名“阿彌陀佛”。又言人法者,是所觀之境,即有其二:一者依報,二者正報。就依報中,即有其三:一者地下莊嚴,即一切寶幢光明互相映發等是;二者地上莊嚴,即一切寶地、池林、寶樓、宮閣等是;三者虛空莊嚴,即一切變化寶宮、華、網、寶雲、化鳥、風、光、動發聲樂等是。如前雖有三種差別,皆是彌陀淨國無漏真實之勝相。此即總結成依報莊嚴也。又言依報者,從日觀下至華座觀已來,總明依報。就此依報中,即有通有別。言別者,華座一觀是其別依,唯屬彌陀佛也。余上六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同受用,故言通也。又就此六中,即有真有假。言假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假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見境相故。言真依者,即從琉璃地下至寶樓觀已來,是其真依。由是彼國真實無漏可見境相故。二、就正報中,亦有其二:一者主莊嚴,即阿彌陀佛是;二者聖眾莊嚴,即現在彼眾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報中,亦有通有別。言別者,即阿彌陀佛是也。即此別中亦有真有假。言假正報者,即第八像觀是也。觀音勢至等亦如是。此由眾生障重,染惑處深,佛恐乍想真容,無由顯現,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以證境,故言假正報也。言真正報者,即第九真身觀是也。此由前假正,漸以息於亂想,心眼得開,粗見彼方清淨二報種種莊嚴,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見彼真實之境相也。言通正報者,即觀音勢至等已下是也。向來所言通別真假者,正明依正二報也。言“觀”者,照也。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照彼彌陀正依等事。言“經”者,經也。經能持緯,得成匹丈,有其布用。經能持法,理事相應,定散隨機,義不零落。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緣因,乘願往生,證彼無為之法樂。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果極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虛空。能招此益,故曰為經。言“一卷”者,此《觀經》一部,雖言兩會正說,總成斯一,故名一卷。故言“佛說無量壽觀經一卷”。此即釋其名義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