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搜索:  

 论坛通告:  转载新闻请务必注明出处,这些媒体请不要转,谢谢   请不要上传第三方有版权的照片,请尊重版权,谢谢   批评商家需要注意  
 个人空间: 罗蓬特机器人 | 滄海一聲笑 | XY | NotmeL8 | 白龙王许道长 | 血流成河 | 乱想 | little fish in the sky | 顾晓军 | 一袭绛襦落鹏城,九天玄女下凡间。 | 客观中立而实事求是,唯服理据而杜绝辱骂 | 忽然听到一個墨西哥女仔唱。呐呐呐呐呐呢呐 | 真情Z下海 | xian | nessus | Calm zone | Invisible world | 我在温哥华 | 我大爷 | 乌蓬船
 最新求助: 请问谁知道哪里有卖理发的电动推子?   忽然有个疑问:战争时期,加拿大拿PR卡未入籍的永久居民会被强制服兵役吗?   这个银条   如何修改会员名?
 论坛转跳:
     发帖回帖获取加西镑, 兑换精彩礼物

论坛首页 -> 温哥华不眠夜

岁月老歌——怀念露天电影(ZT) (发表于20年前)



回复主题  图片幻灯展示  增添帖子到书签中  给帖子中的发贴者批量赠送献花或者花篮    |##| -> |=|        发表新主题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lily
(只看此人)




文章 时间: 2003-8-06 13:46 引用回复
已有好多年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想起看露天电影的感觉,那是轻松、温馨、渴望、怀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怀。

我的童年是在看露天电影中度过的,露天电影是那个年代丰盛的精神大餐。

1982年以前,父亲在空军雷达部队服役,我们全家随他住在沈阳市郊的一个军用飞机场。部队大院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操场,操场西面是当时部队驻地最辉煌的建筑——大礼堂。礼堂门前是一片用红砖和水泥铺就的小型广场,那就是傍晚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

那时的娱乐活动很少,露天电影是主要的精神享受。部队里一般每星期都有一场电影放,大多安排在周末。放电影的消息是传得最快的,先知道的人都很得意,往往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神秘,说今天放的是部外国片或内部片或是别的什么片子。那时还没有武侠片,外国片或内部片就是最有吸引力的片子。知道的人如获至宝,马上再广播给周围的人,于是整个大院的人仿佛都兴奋起来。我们小孩子则变得特别乖,赶快去挖好野菜喂好鸡(那时作业很少,往往在学校就做完了),做完大人规定的所有家务活,然后就催着妈妈赶快做晚饭,吃完好早点去广场抢占最佳位置。

广场上的大喇叭早就开始播放军歌或民歌等革命歌曲,嘹亮的歌声好象在作广告摧大家快点动身。我经常和好朋友一道,带着自家的小板凳,一溜烟地穿过大操场赶往目的地抢位置。一般最前面的一块地方是给军人家属的,中间部分是给部队首长的,靠后就是各连队战士的了。我们到了以后,就开始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没拿板凳的就用粉笔划好圈子,可这往往遭到后来人的不满,如果主人迟迟不到,就会被别人侵占。来得太晚的,就只好坐到银幕后面去看“反面电影”。

电影没开始前,银幕下往往乱哄哄的。军官在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妇女们大都在织毛衣拉家常,小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大声谈论着今天的电影,或在银幕四周玩起了捉迷藏。突然,在一片“开演了,开演了”的喊声中,大家纷纷各就各位。随着一道闪亮的光柱射向银幕,人群霎时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住了银幕。
   
一般先放的总是新闻片《祖国新貌》,讲述各地的大好形势,然后才切入正题——放故事片。我们总是希望那新闻片快点结束,就象今天厌烦广告一样。

最怕的是大家看得正在兴头上突然下雨,打伞吧后面的人看不到,只好忍着。雨太大只好收场,且等下回再放。雨如果慢慢打住,全场就会松口气。最难受的是放映到一半时,从别处周转的电影胶片还未到,又不知等到何时。这时银幕下往往又开始热闹起来,大人们打着哈欠,小孩们开始追逐嬉戏。有时拖到快半夜了片子还没来,一些年龄小的孩子就在大人怀里睡着了,或被大人抱回了家,而大多数人依然坚持着。不过也有有趣的时候,一次,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一上来的画面大家都看不懂,原来是放映员粗心先从中间放起,等发现已放了快一半了。于是只好重放,大家看了一遍半,只喊过瘾。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大多只放八个样板戏。过一段时间就轮着放一遍,大家看得厌了也无可奈何。还有《地道战》、《地雷战》,虽然看过许多遍,但总比样板戏好看。外国片更是少得可怜,有趣的是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非常受欢迎,里面有一段芭蕾舞《天鹅湖》的场面,演员穿的袒胸演出服让当时的国人觉得目瞪口呆。有时也会有一些新鲜的片子,比如我国和越南、阿尔巴尼亚合拍的电影。我记得有一部越南片叫《回故乡之路》,情节已忘记了,只记得有一些人死在山洞里,那画面我至今还印在脑海里,很恐怖。还有一部科教片叫《考古新发现》,是讲长沙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不腐的重大考古发现的,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我当年只有六、七岁,看完片子,晚上总是做恶梦,梦见女尸躺在身边。可从此我却迷上了考古,曾想长大了去当考古队员。有意思的是女尸在最近真的“复活”了,那女主人叫“辛追”,画像已被电脑复制成功,还被复原成蜡像,真是一个大美人,可没小时梦中的那么恐怖。

当年,电影的首要功能不是娱乐,而是政治教育。“四人帮”粉碎的前几年,又放映了一系列“反潮流”电影,如《春苗》、《决裂》、《火红的年代》等。我虽然小,但看着也觉别扭,怎么里面的老师、教授都是反面人物?不上课却是对的?这类电影早已被埋入历史的坟墓,但有一句著名演员葛存壮说的经典台词却流传下来,那就是“马尾巴的功能”。

后来,看了《创业》、《海岛女民兵》等当时看来很好看的电影,可过不久又受到批判。小孩子是不管什么政治不政治的,只要好看就行。

记得我看的第一部文革后解禁的电影是《红湖赤卫队》,当时大家去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什么电影,只说是一部平反的电影。看完后,我只觉得歌很好听。但同去看电影的妈妈却非常兴奋,一直哼着《红湖水浪打浪》,感慨多少年没唱了。

此后,部队露天电影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总是比地方上先放。在银幕上我认识了新中国22位电影明星,他们的照片被我珍藏至今。外国片多了起来,也最受欢迎。《追捕》、《流浪者》、《叶塞尼亚》放映时,部队大院几乎万人空巷,有狡猾的小偷就利用这个空档,到营房和家属宿舍行窃。

八十年代初,陆续有人开始购买电视机,露天电影渐渐冷落下来,但人们对电影的热情并没有减弱,《大众电影》是最抢手的杂志。

如今,电影院越来越豪华,所谓中外大片场面也越来越壮观,但我看电影的次数越来越少,那看露天电影的心境也从此不再。偶而,电影频道《流金岁月》的老片子,还能让我回忆起看露天电影的温馨。

在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今天,电影就象被人工快速催肥的洋鸡,虽然体积肥硕,但已没有多少鸡的本味,人工填加的佐料固然可口,可永远也比不上草鸡的鲜美。也许,这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好看刺激,瞧着不累,电影真的成为了纯娱乐的工具。

你还记得以下这些台词吗?儿时看完露天电影后,它们会马上流传,老少耳熟能详……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不行,要派小哨!
高!实在的高!
让列宁同志先过去!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平安无事喽!
国际形势是这样的
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
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秋后拉清单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
 
花篮
分享
楼主 | 电梯直达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主题 User photo gallery 礼物  
论坛广告 请关注北美中文网每周电器促销,优惠多多!
Edwin
(只看此人)




文章 时间: 2003-8-06 13:57 引用回复
读书的时候,华工还是露天电影院,蛮便宜的,几毛钱一场电影。
 
花篮
分享
| 电梯直达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主题 User photo gallery 礼物  
论坛广告 如果您现在都负担不起住房,John Rustad或Kevin Falcon在下次选举获胜后,住房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anniezhang
(只看此人)



文章 时间: 2003-8-06 14:05 引用回复
[quote:15674f68e5]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不行,要派小哨!
高!实在的高!
让列宁同志先过去!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平安无事喽!
国际形势是这样的
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
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秋后拉清单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
[/quote:15674f68e5]


:lol: :lol: :lol:
 
花篮
分享
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到我的博客

www.westca.com/blogs/b...ezhang.php
| 电梯直达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主题 User photo gallery 礼物  
论坛广告 口水直流!加西网推出大温餐馆点评!发评论就可挣加西镑!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只看此人)



文章 时间: 2024-5-26 16:47 引用回复
lily 写道:
已有好多年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想起看露天电影的感觉,那是轻松、温馨、渴望、怀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怀。

我的童年是在看露天电影中度过的,露天电影是那个年代丰盛的精神大餐。

1982年以前,父亲在空军雷达部队服役,我们全家随他住在沈阳市郊的一个军用飞机场。部队大院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操场,操场西面是当时部队驻地最辉煌的建筑——大礼堂。礼堂门前是一片用红砖和水泥铺就的小型广场,那就是傍晚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

那时的娱乐活动很少,露天电影是主要的精神享受。部队里一般每星期都有一场电影放,大多安排在周末。放电影的消息是传得最快的,先知道的人都很得意,往往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神秘,说今天放的是部外国片或内部片或是别的什么片子。那时还没有武侠片,外国片或内部片就是最有吸引力的片子。知道的人如获至宝,马上再广播给周围的人,于是整个大院的人仿佛都兴奋起来。我们小孩子则变得特别乖,赶快去挖好野菜喂好鸡(那时作业很少,往往在学校就做完了),做完大人规定的所有家务活,然后就催着妈妈赶快做晚饭,吃完好早点去广场抢占最佳位置。

广场上的大喇叭早就开始播放军歌或民歌等革命歌曲,嘹亮的歌声好象在作广告摧大家快点动身。我经常和好朋友一道,带着自家的小板凳,一溜烟地穿过大操场赶往目的地抢位置。一般最前面的一块地方是给军人家属的,中间部分是给部队首长的,靠后就是各连队战士的了。我们到了以后,就开始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没拿板凳的就用粉笔划好圈子,可这往往遭到后来人的不满,如果主人迟迟不到,就会被别人侵占。来得太晚的,就只好坐到银幕后面去看“反面电影”。

电影没开始前,银幕下往往乱哄哄的。军官在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妇女们大都在织毛衣拉家常,小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大声谈论着今天的电影,或在银幕四周玩起了捉迷藏。突然,在一片“开演了,开演了”的喊声中,大家纷纷各就各位。随着一道闪亮的光柱射向银幕,人群霎时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住了银幕。
   
一般先放的总是新闻片《祖国新貌》,讲述各地的大好形势,然后才切入正题——放故事片。我们总是希望那新闻片快点结束,就象今天厌烦广告一样。

最怕的是大家看得正在兴头上突然下雨,打伞吧后面的人看不到,只好忍着。雨太大只好收场,且等下回再放。雨如果慢慢打住,全场就会松口气。最难受的是放映到一半时,从别处周转的电影胶片还未到,又不知等到何时。这时银幕下往往又开始热闹起来,大人们打着哈欠,小孩们开始追逐嬉戏。有时拖到快半夜了片子还没来,一些年龄小的孩子就在大人怀里睡着了,或被大人抱回了家,而大多数人依然坚持着。不过也有有趣的时候,一次,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一上来的画面大家都看不懂,原来是放映员粗心先从中间放起,等发现已放了快一半了。于是只好重放,大家看了一遍半,只喊过瘾。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大多只放八个样板戏。过一段时间就轮着放一遍,大家看得厌了也无可奈何。还有《地道战》、《地雷战》,虽然看过许多遍,但总比样板戏好看。外国片更是少得可怜,有趣的是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非常受欢迎,里面有一段芭蕾舞《天鹅湖》的场面,演员穿的袒胸演出服让当时的国人觉得目瞪口呆。有时也会有一些新鲜的片子,比如我国和越南、阿尔巴尼亚合拍的电影。我记得有一部越南片叫《回故乡之路》,情节已忘记了,只记得有一些人死在山洞里,那画面我至今还印在脑海里,很恐怖。还有一部科教片叫《考古新发现》,是讲长沙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不腐的重大考古发现的,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我当年只有六、七岁,看完片子,晚上总是做恶梦,梦见女尸躺在身边。可从此我却迷上了考古,曾想长大了去当考古队员。有意思的是女尸在最近真的“复活”了,那女主人叫“辛追”,画像已被电脑复制成功,还被复原成蜡像,真是一个大美人,可没小时梦中的那么恐怖。

当年,电影的首要功能不是娱乐,而是政治教育。“四人帮”粉碎的前几年,又放映了一系列“反潮流”电影,如《春苗》、《决裂》、《火红的年代》等。我虽然小,但看着也觉别扭,怎么里面的老师、教授都是反面人物?不上课却是对的?这类电影早已被埋入历史的坟墓,但有一句著名演员葛存壮说的经典台词却流传下来,那就是“马尾巴的功能”。

后来,看了《创业》、《海岛女民兵》等当时看来很好看的电影,可过不久又受到批判。小孩子是不管什么政治不政治的,只要好看就行。

记得我看的第一部文革后解禁的电影是《红湖赤卫队》,当时大家去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什么电影,只说是一部平反的电影。看完后,我只觉得歌很好听。但同去看电影的妈妈却非常兴奋,一直哼着《红湖水浪打浪》,感慨多少年没唱了。

此后,部队露天电影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总是比地方上先放。在银幕上我认识了新中国22位电影明星,他们的照片被我珍藏至今。外国片多了起来,也最受欢迎。《追捕》、《流浪者》、《叶塞尼亚》放映时,部队大院几乎万人空巷,有狡猾的小偷就利用这个空档,到营房和家属宿舍行窃。

八十年代初,陆续有人开始购买电视机,露天电影渐渐冷落下来,但人们对电影的热情并没有减弱,《大众电影》是最抢手的杂志。

如今,电影院越来越豪华,所谓中外大片场面也越来越壮观,但我看电影的次数越来越少,那看露天电影的心境也从此不再。偶而,电影频道《流金岁月》的老片子,还能让我回忆起看露天电影的温馨。

在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今天,电影就象被人工快速催肥的洋鸡,虽然体积肥硕,但已没有多少鸡的本味,人工填加的佐料固然可口,可永远也比不上草鸡的鲜美。也许,这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好看刺激,瞧着不累,电影真的成为了纯娱乐的工具。

你还记得以下这些台词吗?儿时看完露天电影后,它们会马上流传,老少耳熟能详……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不行,要派小哨!
高!实在的高!
让列宁同志先过去!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平安无事喽!
国际形势是这样的
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
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秋后拉清单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


 
花篮
分享
地板 |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主题 User photo gallery 礼物  
论坛广告 温哥华金钥匙会计事务所,收费低标准,服务高质量!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只看此人)



文章 时间: 2024-5-26 16:47 引用回复
lily 写道:
已有好多年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想起看露天电影的感觉,那是轻松、温馨、渴望、怀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怀。

我的童年是在看露天电影中度过的,露天电影是那个年代丰盛的精神大餐。

1982年以前,父亲在空军雷达部队服役,我们全家随他住在沈阳市郊的一个军用飞机场。部队大院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操场,操场西面是当时部队驻地最辉煌的建筑——大礼堂。礼堂门前是一片用红砖和水泥铺就的小型广场,那就是傍晚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

那时的娱乐活动很少,露天电影是主要的精神享受。部队里一般每星期都有一场电影放,大多安排在周末。放电影的消息是传得最快的,先知道的人都很得意,往往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神秘,说今天放的是部外国片或内部片或是别的什么片子。那时还没有武侠片,外国片或内部片就是最有吸引力的片子。知道的人如获至宝,马上再广播给周围的人,于是整个大院的人仿佛都兴奋起来。我们小孩子则变得特别乖,赶快去挖好野菜喂好鸡(那时作业很少,往往在学校就做完了),做完大人规定的所有家务活,然后就催着妈妈赶快做晚饭,吃完好早点去广场抢占最佳位置。

广场上的大喇叭早就开始播放军歌或民歌等革命歌曲,嘹亮的歌声好象在作广告摧大家快点动身。我经常和好朋友一道,带着自家的小板凳,一溜烟地穿过大操场赶往目的地抢位置。一般最前面的一块地方是给军人家属的,中间部分是给部队首长的,靠后就是各连队战士的了。我们到了以后,就开始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没拿板凳的就用粉笔划好圈子,可这往往遭到后来人的不满,如果主人迟迟不到,就会被别人侵占。来得太晚的,就只好坐到银幕后面去看“反面电影”。

电影没开始前,银幕下往往乱哄哄的。军官在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妇女们大都在织毛衣拉家常,小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大声谈论着今天的电影,或在银幕四周玩起了捉迷藏。突然,在一片“开演了,开演了”的喊声中,大家纷纷各就各位。随着一道闪亮的光柱射向银幕,人群霎时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住了银幕。
   
一般先放的总是新闻片《祖国新貌》,讲述各地的大好形势,然后才切入正题——放故事片。我们总是希望那新闻片快点结束,就象今天厌烦广告一样。

最怕的是大家看得正在兴头上突然下雨,打伞吧后面的人看不到,只好忍着。雨太大只好收场,且等下回再放。雨如果慢慢打住,全场就会松口气。最难受的是放映到一半时,从别处周转的电影胶片还未到,又不知等到何时。这时银幕下往往又开始热闹起来,大人们打着哈欠,小孩们开始追逐嬉戏。有时拖到快半夜了片子还没来,一些年龄小的孩子就在大人怀里睡着了,或被大人抱回了家,而大多数人依然坚持着。不过也有有趣的时候,一次,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一上来的画面大家都看不懂,原来是放映员粗心先从中间放起,等发现已放了快一半了。于是只好重放,大家看了一遍半,只喊过瘾。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大多只放八个样板戏。过一段时间就轮着放一遍,大家看得厌了也无可奈何。还有《地道战》、《地雷战》,虽然看过许多遍,但总比样板戏好看。外国片更是少得可怜,有趣的是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非常受欢迎,里面有一段芭蕾舞《天鹅湖》的场面,演员穿的袒胸演出服让当时的国人觉得目瞪口呆。有时也会有一些新鲜的片子,比如我国和越南、阿尔巴尼亚合拍的电影。我记得有一部越南片叫《回故乡之路》,情节已忘记了,只记得有一些人死在山洞里,那画面我至今还印在脑海里,很恐怖。还有一部科教片叫《考古新发现》,是讲长沙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不腐的重大考古发现的,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我当年只有六、七岁,看完片子,晚上总是做恶梦,梦见女尸躺在身边。可从此我却迷上了考古,曾想长大了去当考古队员。有意思的是女尸在最近真的“复活”了,那女主人叫“辛追”,画像已被电脑复制成功,还被复原成蜡像,真是一个大美人,可没小时梦中的那么恐怖。

当年,电影的首要功能不是娱乐,而是政治教育。“四人帮”粉碎的前几年,又放映了一系列“反潮流”电影,如《春苗》、《决裂》、《火红的年代》等。我虽然小,但看着也觉别扭,怎么里面的老师、教授都是反面人物?不上课却是对的?这类电影早已被埋入历史的坟墓,但有一句著名演员葛存壮说的经典台词却流传下来,那就是“马尾巴的功能”。

后来,看了《创业》、《海岛女民兵》等当时看来很好看的电影,可过不久又受到批判。小孩子是不管什么政治不政治的,只要好看就行。

记得我看的第一部文革后解禁的电影是《红湖赤卫队》,当时大家去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什么电影,只说是一部平反的电影。看完后,我只觉得歌很好听。但同去看电影的妈妈却非常兴奋,一直哼着《红湖水浪打浪》,感慨多少年没唱了。

此后,部队露天电影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总是比地方上先放。在银幕上我认识了新中国22位电影明星,他们的照片被我珍藏至今。外国片多了起来,也最受欢迎。《追捕》、《流浪者》、《叶塞尼亚》放映时,部队大院几乎万人空巷,有狡猾的小偷就利用这个空档,到营房和家属宿舍行窃。

八十年代初,陆续有人开始购买电视机,露天电影渐渐冷落下来,但人们对电影的热情并没有减弱,《大众电影》是最抢手的杂志。

如今,电影院越来越豪华,所谓中外大片场面也越来越壮观,但我看电影的次数越来越少,那看露天电影的心境也从此不再。偶而,电影频道《流金岁月》的老片子,还能让我回忆起看露天电影的温馨。

在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今天,电影就象被人工快速催肥的洋鸡,虽然体积肥硕,但已没有多少鸡的本味,人工填加的佐料固然可口,可永远也比不上草鸡的鲜美。也许,这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好看刺激,瞧着不累,电影真的成为了纯娱乐的工具。

你还记得以下这些台词吗?儿时看完露天电影后,它们会马上流传,老少耳熟能详……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不行,要派小哨!
高!实在的高!
让列宁同志先过去!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平安无事喽!
国际形势是这样的
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
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秋后拉清单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


 
花篮
分享
5 楼 |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主题 User photo gallery 礼物  
论坛广告 振龙电器—名牌家电专营店,品种齐全,价格最优!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只看此人)



文章 时间: 2024-5-26 16:47 引用回复
lily 写道:
已有好多年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想起看露天电影的感觉,那是轻松、温馨、渴望、怀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怀。

我的童年是在看露天电影中度过的,露天电影是那个年代丰盛的精神大餐。

1982年以前,父亲在空军雷达部队服役,我们全家随他住在沈阳市郊的一个军用飞机场。部队大院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操场,操场西面是当时部队驻地最辉煌的建筑——大礼堂。礼堂门前是一片用红砖和水泥铺就的小型广场,那就是傍晚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

那时的娱乐活动很少,露天电影是主要的精神享受。部队里一般每星期都有一场电影放,大多安排在周末。放电影的消息是传得最快的,先知道的人都很得意,往往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神秘,说今天放的是部外国片或内部片或是别的什么片子。那时还没有武侠片,外国片或内部片就是最有吸引力的片子。知道的人如获至宝,马上再广播给周围的人,于是整个大院的人仿佛都兴奋起来。我们小孩子则变得特别乖,赶快去挖好野菜喂好鸡(那时作业很少,往往在学校就做完了),做完大人规定的所有家务活,然后就催着妈妈赶快做晚饭,吃完好早点去广场抢占最佳位置。

广场上的大喇叭早就开始播放军歌或民歌等革命歌曲,嘹亮的歌声好象在作广告摧大家快点动身。我经常和好朋友一道,带着自家的小板凳,一溜烟地穿过大操场赶往目的地抢位置。一般最前面的一块地方是给军人家属的,中间部分是给部队首长的,靠后就是各连队战士的了。我们到了以后,就开始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没拿板凳的就用粉笔划好圈子,可这往往遭到后来人的不满,如果主人迟迟不到,就会被别人侵占。来得太晚的,就只好坐到银幕后面去看“反面电影”。

电影没开始前,银幕下往往乱哄哄的。军官在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妇女们大都在织毛衣拉家常,小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大声谈论着今天的电影,或在银幕四周玩起了捉迷藏。突然,在一片“开演了,开演了”的喊声中,大家纷纷各就各位。随着一道闪亮的光柱射向银幕,人群霎时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住了银幕。
   
一般先放的总是新闻片《祖国新貌》,讲述各地的大好形势,然后才切入正题——放故事片。我们总是希望那新闻片快点结束,就象今天厌烦广告一样。

最怕的是大家看得正在兴头上突然下雨,打伞吧后面的人看不到,只好忍着。雨太大只好收场,且等下回再放。雨如果慢慢打住,全场就会松口气。最难受的是放映到一半时,从别处周转的电影胶片还未到,又不知等到何时。这时银幕下往往又开始热闹起来,大人们打着哈欠,小孩们开始追逐嬉戏。有时拖到快半夜了片子还没来,一些年龄小的孩子就在大人怀里睡着了,或被大人抱回了家,而大多数人依然坚持着。不过也有有趣的时候,一次,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一上来的画面大家都看不懂,原来是放映员粗心先从中间放起,等发现已放了快一半了。于是只好重放,大家看了一遍半,只喊过瘾。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大多只放八个样板戏。过一段时间就轮着放一遍,大家看得厌了也无可奈何。还有《地道战》、《地雷战》,虽然看过许多遍,但总比样板戏好看。外国片更是少得可怜,有趣的是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非常受欢迎,里面有一段芭蕾舞《天鹅湖》的场面,演员穿的袒胸演出服让当时的国人觉得目瞪口呆。有时也会有一些新鲜的片子,比如我国和越南、阿尔巴尼亚合拍的电影。我记得有一部越南片叫《回故乡之路》,情节已忘记了,只记得有一些人死在山洞里,那画面我至今还印在脑海里,很恐怖。还有一部科教片叫《考古新发现》,是讲长沙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不腐的重大考古发现的,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我当年只有六、七岁,看完片子,晚上总是做恶梦,梦见女尸躺在身边。可从此我却迷上了考古,曾想长大了去当考古队员。有意思的是女尸在最近真的“复活”了,那女主人叫“辛追”,画像已被电脑复制成功,还被复原成蜡像,真是一个大美人,可没小时梦中的那么恐怖。

当年,电影的首要功能不是娱乐,而是政治教育。“四人帮”粉碎的前几年,又放映了一系列“反潮流”电影,如《春苗》、《决裂》、《火红的年代》等。我虽然小,但看着也觉别扭,怎么里面的老师、教授都是反面人物?不上课却是对的?这类电影早已被埋入历史的坟墓,但有一句著名演员葛存壮说的经典台词却流传下来,那就是“马尾巴的功能”。

后来,看了《创业》、《海岛女民兵》等当时看来很好看的电影,可过不久又受到批判。小孩子是不管什么政治不政治的,只要好看就行。

记得我看的第一部文革后解禁的电影是《红湖赤卫队》,当时大家去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什么电影,只说是一部平反的电影。看完后,我只觉得歌很好听。但同去看电影的妈妈却非常兴奋,一直哼着《红湖水浪打浪》,感慨多少年没唱了。

此后,部队露天电影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总是比地方上先放。在银幕上我认识了新中国22位电影明星,他们的照片被我珍藏至今。外国片多了起来,也最受欢迎。《追捕》、《流浪者》、《叶塞尼亚》放映时,部队大院几乎万人空巷,有狡猾的小偷就利用这个空档,到营房和家属宿舍行窃。

八十年代初,陆续有人开始购买电视机,露天电影渐渐冷落下来,但人们对电影的热情并没有减弱,《大众电影》是最抢手的杂志。

如今,电影院越来越豪华,所谓中外大片场面也越来越壮观,但我看电影的次数越来越少,那看露天电影的心境也从此不再。偶而,电影频道《流金岁月》的老片子,还能让我回忆起看露天电影的温馨。

在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今天,电影就象被人工快速催肥的洋鸡,虽然体积肥硕,但已没有多少鸡的本味,人工填加的佐料固然可口,可永远也比不上草鸡的鲜美。也许,这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好看刺激,瞧着不累,电影真的成为了纯娱乐的工具。

你还记得以下这些台词吗?儿时看完露天电影后,它们会马上流传,老少耳熟能详……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不行,要派小哨!
高!实在的高!
让列宁同志先过去!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平安无事喽!
国际形势是这样的
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
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秋后拉清单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


 
花篮
分享
6 楼 |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主题 User photo gallery 礼物  
论坛广告 Richmond Signature 马自达精选车型利率0%, 再加$特别折扣!
 
回复主题     |##| -> |=|     论坛首页 -> 温哥华不眠夜 所有的时间均为 美国太平洋时间
1页,共1


注:
  • 以上论坛所有发言仅代表发帖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 加西网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 投资理财及买房卖房版面的帖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责任请自负
  • 对二手买卖中的虚假信息,买卖中的纠纷等均与本站无关。
  •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论坛转跳: 

    lily, Edwin, anniezhang,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潜力帖子 精华帖子 热门帖子
    雨水槽过滤网 建议安装吗?
    温哥华市政府修订 木结构塔楼最高由...
    当年,这个河南人诅咒,叫雨都下到...
    厉害国真是厉害 访问欧洲给欧洲单方...
    大温官员的年薪 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福利
    温东小兵,你大爷,心凉了!他不上当!
    不纳税就不该有投票权么
    从来就没有买到过
    各大航母战斗群全部就位,只等习主...
    站队很重要,站对了,国家发展一路顺
    卢布崩了,拖死人民币,党,我确信...
    现在国际事务,都是由G7来敲啊
    原以为他乃反击外敌勇夺仁爱礁挂了...
    完了!G7对包叔发最后通牒了!
    在Victoria华裔博物馆里面的一套token
    日本五日游记
    Mule Coin 无法抗拒的魅力之一:200...
    法国阿尔卑斯山区
    明天又要上班了
    漂亮的MS66
    The Value of Money
    再去chief peak
    这些是不是真货?
    同号雷达钞
    今天包粽子 兼和粉红吵架
    热烈恭贺钱币小站新任版主四季豆同学
    北温换硬币活动取消
    加拿大唯一无国籍的硬币
    每周版主推荐,美女精选(二七二)
    你们洗一次牙的价格一般多少钱?
    最近爱上了KALE
    刺伤4美国讲师 凶手身份曝光,顺便...
    从64看中国人的奴性和残暴。
    大温2室租金将达2800
    在北美得了大病真是只能等死了
    国内最骄傲的两件事外卖和快递
    乌克兰已经花掉了美国七百多亿美元
    大家如何看待北京同仁堂汞超标5万倍...
    身在海外,痛骂国内人不反抗挺坏的
    95个小时,这是看急诊吗
    疫情4年后,海外华人去中国的观感
    在加做房东有罪吗?
    坎昆比夏威夷好玩
    中国没有恐袭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热评新闻
    以军为何用中世纪武器打击真主党武装分子
    央视一姐朱迅的落寞,是整个主持界的损失和悲哀
    倪妮与黄渤合体亲密同框!50岁黄渤帅气认不出
    新西兰给李强的见面礼:踢爆北京的间谍活动
    美驻华大使谈:在华工作中的最奇怪场景和经历
    他竟搬出希特勒的话,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辩解
    冷藏货车遇难8人,知情人称非首次乘坐
    俄乌战况6月16:93国峰会,文明阵营空前强大
    韩国200多年前的诸葛亮画像被盗:内容是七擒孟获
    乌外长:下届和平峰会应意味着战争的结束,俄方...
    突发!传vivo被迫出售印度子公司:洽谈已到后期
    黄埔建校百周年,连战儿子率团赴陆,释放强烈信号
    重拳出击!中纪委发布消息连打"三虎"
    硅谷精英企业家:为什么我支持川普当总统?
    饶毅:中国生命科学水平,相当于日本八十年代
    上海生育率新低:老百姓对香火的冷漠,让人惊讶
    台湾举行黄埔建校100周年校庆,蒋万安:将追随...
    独立记者黄雪琴、活动人士王建兵因"煽颠罪"获刑
    大陆热帖:泽连斯基这一幕,让人看得格外感慨
    胡塞武装称袭击红海和阿拉伯海船含一艘美驱逐舰
    美国空军最新"特殊杀手",可摧毁伊朗核设施?
    游客被景区纳入黑名单,专家认为"终身禁入"应谨慎
    救命而耽误上课的老师,维护规定却毫无担当的领导
    瑞士峰会"缩水"声明发布,向俄罗斯提了3个要求
    劲爆!海归男骗海归女1.3亿嫁妆,婚礼时失踪…
    背叛普京,帕希尼扬终尝到苦果,亚美尼亚政府遭...
    中共想让世界信它能轻取台湾,可惜美军不这样想
    对华政策突变,土耳其对中企加征关税,王毅把...
    瑞士大舞台,挺乌你就来!乌克兰发预告:下次邀请俄
    德总理称拜登会赢,特朗普盟友狠批:知道...
    大温官员的年薪 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李承鹏:已为人父不要孩子看出不堪…
    大陆热帖:泽连斯基这一幕,让人看得格外感慨
    凯特露面皇家阅兵 小路易扭不停
    王思聪在日本有新女友 目击照曝光
    他美国有8套房子…胡锡进亲切问候
    华人妈妈美失踪5年 女儿崩溃求助
    女学生收男生纸条 打开一看社死
    对华政策突变,土耳其对中企加征关税,王毅把...
    美国空军最新"特殊杀手",可摧毁伊朗核设施?
    波音的尴尬,从大气层内到了大气层外....
    游客被景区纳入黑名单,专家认为"终身禁入"应谨慎
    一场由家暴引发的社火,冲上抖音热榜TOP1
    救命而耽误上课的老师,维护规定却毫无担当的领导
    瑞士峰会"缩水"声明发布,向俄罗斯提了3个要求

    更多方式阅读论坛:

    Android: 加西网
    [下载]

    Android: 温哥华论坛
    [下载]

    PDA版本: 论坛

    加西网微信

    加西网微博


    Powered by phpBB 2.0.8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734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3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