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管惟炎读初二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苏北公立
南通中学,插入的南通中学初三年级学习。初三上半学期转回掘港中学。
1943年,管惟炎刚满15岁就在掘港中学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地下工作,散发传单,张贴标语 [3]。
1944 年,管惟炎担任地下刊物《寒星》的主编,先后出刊十多期。
1945年1月,管惟炎又进入南通中学,这时是高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南通中学高中毕业后,管惟炎回到掘港。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担任支部干事,并担任苏皖一分区掘港青年联合会主席、黄海剧团团长和如东中学学生会主席等职 [4]。
1946年春,根据组织安排,18岁的管惟炎离开家乡,到东北解放区工作。
1949年秋,管惟炎被保送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同时兼任政治教研室负责人和政治教员。
1956年,管惟炎获得彼得·卡皮查的允许,进入他在莫斯科近郊他的物理问题研究所,从而进入了物理世界。
1958年,管惟炎在全苏低温物理大会上宣读了自己的毕业论文。他提前毕业,被学校推荐并由苏联物理问题研究所彼得·卡皮查所长挑选为物理问题研究所的研究生,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对于固体与超流氦之间界面上温度不连续性的研究》。
1960年,管惟炎从苏联物理问题研究所毕业,获得苏联副博士学+位(相当于欧美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国进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所长。
1980年10月,管惟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8月,管惟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至1985年5月)。
1985年4月,管惟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至1987年1月)。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成员(至1986年)。
1986年底,在管惟炎任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期间,合肥发生学潮,次月管惟炎与当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的方励之同时被免职。
1987年,管惟炎离开大陆,在欧、美辗转四年后,于1991年前往
台湾。
2003年3月20日,管惟炎在台湾
台中市因车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