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24.00]一生为民,晚年捐出200万[/size]
[size=19.00]2025年03月27日 18:03[/size][size=19.00] 68人[/size]
[size=28.00]在新中国建设者中,姜春云同志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典范,他1930年生在山东莱西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在胶东半岛的田野间成长,目睹了旧中国农村的贫困与动荡,也亲历了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这种与土地、农民紧密相连的深厚感情,塑造了他一生关注“三农”问题的初心。1946年他进入莱西县教师训练班学习,次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启了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奋斗历程。[/size]
[size=28.00]在基层工作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姜春云始终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莱西县土改宣传队员到县委秘书,从青岛外贸干部到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员,他每到一处都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疾苦。1966年至1970年,他虽因特殊历史原因被下放劳动,却未动摇理想信念,反而在基层实践中锤炼出更坚定的党性。[/size]
[size=28.00]1977年姜春云重返岗位后,历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济南市委书记等职,他以务实作风推动地方发展。1984年主政济南期间,面对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他带队赴上海、江苏等地考察,推动“打开城门寨门”的开放政策,为济南经济腾飞奠定基础,而他的领导才能与创新智慧深得中央领导赏识,在1988年时升任山东省委书记。[/size]
[size=28.00]主政山东的岁月是姜春云政治生涯的重要篇章:他大胆推进改革开放,提出贸工农一体化战略,将寿光蔬菜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并推动全省开发区建设;他支持创办多所地方大学,为山东培养大批本土人才;在农业领域,他率先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产业化,使山东农业总产值在1990年代初期跃居全国前列。邓公曾两次在视察中肯定他的工作,称赞“山东搞得好,发展快,我很放心”。[/size]
[size=28.00]1995年,65岁的姜春云迎来政治生涯新高峰,出任国务院副总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面对当时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他将基层经验转化为国家政策,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扶贫开发。他提出“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强调“农民不能增收,领导不算合格”的执政理念,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革,为农村的繁荣与农民的生活改善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与智慧。[/size]
[size=28.00]姜春云同志还展现出超前的生态视野,在兼任全国绿化委员会主任期间,他积极推动退耕还林以及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百年大计”的科学论断。他大力倡导林业生态工程,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这些实践为后来的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size]
[size=28.00]1998年转任人大副委员长之后,姜春云不遗余力地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他主持修订了包括《农业法》和《土地管理法》在内的多项涉及农业的法律,并积极推动计划生育的立法工作。在整个立法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进行实地调研,并多次亲自带队深入农村,倾听民声,确保每一项法律条文都能够切合实际需求,真正惠及百姓、保护农民权益。[/size]
[size=28.00]姜春云同志退休后并未停止奉献:2010年,80岁高龄的他出版四卷本《姜春云调研文集》,收录397篇调研报告,系统总结数十年工作心得,为后来者提供珍贵参考。2016年,他将毕生著作稿费200万元捐赠中国农业大学,设立“春雨教育基金”,并捐赠个人藏书建立“农耕书屋”,这份赤子之心,正是他一生心系“三农”的生动写照。[/size]
[size=28.00]姜春云同志的清廉作风贯穿职业生涯,从基层干部到副国级领导,他始终住在普通家属院,拒绝任何特殊待遇。主政山东期间,他带头执行“反腐倡廉”政策,严查干部作风问题,树立了“亲民书记”的形象,即便退休后接受治疗,也坚持住在老干部病房,从不占用公共医疗资源,他克己奉公的精神令人钦佩又感动。[/size]
[size=28.00]2021年,姜春云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留下的不仅是斐然的政绩,更是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精神遗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年轻干部要学习前辈扎根人民的公仆情怀,传承前辈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