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拜墓遗址。本文图片由辽宁日报记者徐丹伟摄
引言:2009年7月的一天,在距离沈阳世博园西口不远的满堂村,村里往日的沉静突然被打破了。一位村民在施工中布设电缆时意外地挖出了一方饰有双龙图案的碑座,虽然上面的碑文已模糊不清,但那位村民凭直觉认为这一定是件有价值的文物。
而此时,正逢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这一意外发现引起了沈阳市文物部门的关注,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来到现场进行了勘察。
经调查考证后得出结论,此为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之墓。塔拜为努尔哈赤的庶妃钮钴禄氏所生,早期有些战功,51岁卒于盛京,后追封辅国公,葬在距离福陵3里远的东陵区满堂村北山。可惜的是,这座墓在“文革”期间遭到了毁坏。
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发现塔拜墓的满堂村现有1200多口人,满族人口占到了全村人口的30%还多。这其中,许多村民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后裔,确切地说,这些满族村民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的后人。
随后,记者采访了几位清史专家,并寻找线索访问了塔拜的后裔,从而还原了一段久远而鲜为人知的历史,连缀起一段较为完整的努尔哈赤第六子及其满堂村后裔的故事。
布设电缆时挖出塔拜墓碑座
满堂后山曾经有个大园寝
满堂村距离沈阳世博园西口不远,是个有着1200多人口的村庄。来到村里寻问塔拜墓,村民指着后山说,“就在那座山脚下。”
后山当地人也称其为 “九凤山”,3月初记者前往采访时,此山又有了一个名字——宝顶山,山脚下已有文字标明。
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山脚下,有一排平房,是驻沈某部建设的。在平房的西面,可以见到几块断碑散落在地面,碑石之上双龙图案清晰可见,但碑文却已模糊不清了。
满堂村村委会主任肇铁铮以这排平房的西山作为坐标,迈步丈量,走了大概4米远便停了下来。他表情肃穆地对记者说:“这就是先祖塔拜的墓地了。”
肇铁铮今年61岁,土生土长在满堂村,是位满族人。“我们这里的许多居民都是塔拜的后裔。”他说。
这处现在看起来有些荒凉的地方,却引起了肇铁铮许多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我们总到这里玩,那时这里可好了,有青砖砌的围墙,里面有桃树、李子、樱桃、桑葚儿……我们小孩子总来这里摘果子吃。”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空地说,“那里是塔拜儿子的坟,当时坟很大,坟后面有个大窟窿,是盗墓贼留下的。我们五六个小孩一起钻到里面玩,看到有两个四方形的像棺材似的木箱,上面还有油漆的图案。”
然而,这座满堂村满族居民的祖坟,在“文革”时期却遭到了严重的毁坏。
直到2009年7月的一天,部队院内进行施工,“我在布设电缆时突然挖出了一个碑座,上面的字儿看不清了,但我凭感觉就可以认定这是一件有价值的文物!”62岁的村民肇玉文回忆起他当时挖出碑座的情景还很激动。
那时,施工人员用抓钩机去钩这个碑座,但是没有钩动。“因为工期比较紧,我们就暂时把挖的坑用土填上了。”肇玉文指着一处被树叶遮盖的地面说,“就是在这里挖到了石碑。”
结果正赶上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村民的这一意外发现引起了沈阳市文物部门的关注,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来到现场进行了勘察,并记录下了这处文物古迹。
著有勋劳但官职不显
清太祖六子被追封为辅国公
在满堂村村民章世增的家里,现今还珍藏着一份塔拜墓的碑文,“有上百字,是我父亲在上个世纪40年代亲手从碑上拓下来的。”
章世增今年57岁,他的父亲章耀假如还健在,今年正好整100岁。
章耀去世后,章世增精心地留存着碑文。记者在他家里,见到了这样的碑文:
“御赐追封辅国公谥悫厚塔拜碑文
古之帝王笃念宗亲表德旌庸彰之荣誉意至渥也尔追封辅国公谥悫厚塔拜为我太祖高皇帝第六子随从征伐著有勋劳……”
“塔拜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其母为庶妃钮钴禄氏,与同葬在盛京的努尔哈赤第四子汤古代是同母兄弟。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塔拜官职不显,史料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向记者介绍说。
在塔拜的其他兄弟中,皇太极为太宗皇帝,而代善、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为亲王,褚英、莽古尔泰、德格类等为贝勒。塔拜死后追加的封号是辅国公。
塔拜也曾有些战功,在《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有一段关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赐建塔拜碑的记载:
“先是,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楚宗奏:伊曾祖塔拜,于高皇帝时建立功绩,恳请撰文立碑。奉有该衙门议奏之旨。至是宗人府覆奏:臣等查明:实录内太祖高皇帝时令塔拜率兵一千,剿东海呼尔亥部落,克之,降其众一千五百人。塔拜系辅国将军,殁后追赠为辅国公,应如楚宗所奏,准赐撰文立碑。从之。”
楚宗是塔拜的曾孙,康熙皇帝依楚宗之请赐予塔拜碑文。
塔拜生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月二十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与其异母兄长阿拜等从征东海呼尔亥部,论功被授予三等甲喇章京,天聪八年(1634年)升为一等甲喇章京,不久,封爵号三等辅国将军。塔拜死于崇德四年(1639年)八月九日,时年51岁。顺治十年(1653年)追封辅国公,谥号“悫厚”。
各类史料记载甚少
塔拜父子同葬于此
在章耀生前拓下的“碑文册”的前面,还有一些文字描绘出了塔拜墓的大概原貌:墓直径有8米以上,前面是石供桌,供桌前有高达4米多的九眼透龙青石碑,四周有青砖围墙,总面积约有200平方米。院门至墓之间是用青砖铺的甬道,墓后有棵大桑葚儿树,果实累累。
“沈阳各种史料对塔拜坟的记载很少。”清史学者李凤民对记者说。
李凤民退休前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历史组组长,他对盛京一宫三陵都有深入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多次考察过沈阳的一些墓葬地。
他介绍说,塔拜墓俗称塔王坟,墓地上原修“大跨栏一所”、“小跨栏一所”。大跨栏葬者为塔拜,小跨栏葬者即为其子额克亲。附近还有其后人富遵、伊勒图等人的墓葬。墓上有顺治十五年五月立御制的“九眼透龙”碑一甬,碑高一丈五尺。
按八旗方位,塔拜墓在正白旗界。
塔拜不是旗主,归附旗主,最初他与其同父同母兄长汤古代都隶属于正红旗,在大贝勒代善管辖之下。后来因之间关系不睦而从正红旗转入镶白旗,归睿亲王多尔衮管辖,塔拜死后又归到其父努尔哈赤的正白旗界。
塔拜园寝是太祖陵的陪葬墓
几代清帝都曾派勋臣祭扫
塔拜墓地在福陵北约1.5公里处。李凤民说,“簇拥着太祖之陵的,有努尔哈赤的股肱之臣额亦都、费英东等功臣墓,也有家族陪葬墓等,塔拜墓是福陵周围多座陪葬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