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連刷四次《長安三萬裡》,次次淚眼滂沱,不能自已。定題目時卻用了《妖貓傳》的一句台詞,無他,只因這一句就足以說盡我的萬種感慨。
《長安三萬裡》在歷史方面還是有一些藝術加工的,在此列出部分出入和可能忽略的點,歡迎指正討論。
因為這不少和歷史的出入,所以《長安三萬裡》描繪的也絕不是歷史上真正的大唐,也不是真正的李白。但我依舊對其有無限的溫柔,只因它用視聽語言擊中了我內心對於唐與詩人的熱愛。
毋言那些美麗的畫面,花團錦簇的長安,富貴銷魂的揚州城,滔滔江上的明月初升。再配上那動人的台詞:“我要直趨長安,叩天子門”,“你我身當如此盛世,當為大鵬”,“為了長安”,“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還會在”。一切在李白高吟出《將進酒》時,達到了頂峰。只是可惜這樣的絢爛和自由只存在於他的思想中,存在於一瞬間,最終他還是不得不回到現實中,緊蹙著眉誦道“與爾同銷萬古愁”。那一刻,淚如雨下,心都要碎了,因為我們都知道,縱然飲盡江河,屬於他的萬古愁也是不會消失的。太不忍了。
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看完電影後對李白失望至今,真實的他本就算是悲劇人物,我對他倒是多看一次更敬更愛更憐一分。他少年時迎著太陽奔馳,年近半百卻不敢望夕陽;渴望入世建立不朽功業後再出世,被逼得只能尋仙問道,沉迷飲酒;明明是明珠,卻只能困於暗室,甚至淪為階下囚。
所幸無論是電影還是歷史,都呈現了一個盡管糾結失意,卻永遠天真向上的他。
在看到第三遍的時候,我突然生出不一樣的感覺。影片中的高適是高適,一個和李白完全不一樣的當世之人,有著用世思想和雄才大略,但他同時也不是高適,是仰望大鵬的每一個你我。大鵬承載的是李白的精神,也是大唐的精神。永遠那麼開闊,那麼自信,那麼昂揚。而他不忍射下的那只孤雁,是他自己,也是李白,是大唐。
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也是整個封建王朝由盛轉衰的節點。在安史之亂前,即使燃著熊熊烈火,那也是向外擴展的,到了盛唐,更是達到巔峰,文化方面從未衰微過,最難忘的是那種開闊自信的胸襟。而安史之亂後,哪怕繁榮,也像放在鐵盒子裡一般冰冷緊縮,再無那樣恣意的明朗了。大唐盛世是後來再也沒有過的了。
而李白,作為大唐最負盛名的詩人,完全地與詩合二為一,與其說他是在寫詩,不如說是在寫自己。
他年少寫作《大鵬賦》,自比大鵬,要“扶搖直上九萬裡”,還以魯仲連、張良等名臣為榜樣,定下“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志向。一生恣意傲然疏放,卻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盡管他的內心也有無限的苦痛,但他不會徹底地倒下。四十多歲時,他離開皇宮,寫下《梁園吟》,末句仍是“ 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61歲時,仍然渴望披甲上陣,建功立業。直到他死前的《臨終歌》,他哀歎道“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但依舊“餘風激兮萬世”,大鵬最終沒有遨游天際,可他的遺風能夠激蕩千秋萬歲。李白有著如此不竭的熱情和瀟灑的氣度,哪怕面對死亡,也沒有折損自己的驕傲一分一毫。而竟然有一個朝代,能夠出現、安放這樣的人,這是多麼的難得。這就是我們愛李白的原因,也是我們愛大唐的原因。
盡管李白因為個性狂傲和所謂污點的經歷,也曾引得“世人皆欲殺”。但放長遠來看,世人還是多麼地憐愛這位詩人啊。人們為他安上“龍巾拭吐”、“力士脫靴”、“御手調羹”、“貴妃磨墨”的故事,甚至讓他最終死在追尋月亮的路上。
人們不忍心看他在名利場上碰壁,那是屬於世俗之人的追逐啊。這只驕傲的大鵬不應該垂下頭來,學著紅塵中人卑猥屈膝。所以寧願讓他醉下去,一生一世也好。反正他是謫仙人,他會回到天上去,而人間,無論換幾回天地,必將生生世世地流傳著他的詩文。
想起我小學時第一次讀到《將進酒》,便立刻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作為座右銘,並填滿了每一張畢業冊,時至今日它依舊是我的人生格言。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一句背後的分量,那超越痛苦之上的曠達和自信,比其他一切都來得更驚心動魄。
大明宮化為了塵煙,大唐也走入了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所懷念的一切,都消亡在了很久很久之前,久到我們說起對它們的追思,都是無數人記憶的疊
[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