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的原住民为
因纽特人,属于
爱斯基摩人的一支(其余为
尤皮克人,并与
阿留申人有亲缘关系),不过他们并不自称为爱斯基摩人,因为这是北美其他
原住民部落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带有贬义。因此他们自称为因纽特人,于
因努特语中的意思为“人”,故外界也逐渐改口作此称呼,以尊重其文化精神。至于何时来到这里、以及为何要选择这个环境严酷的岛屿居住,目前未有定论。在
冰岛的北欧殖民者于982年到来,冰岛人在格陵兰岛的最南端建立三个据点,居住至今。
格陵兰这个名字正是这些
斯堪的纳维亚人所取。根据
北欧神话史诗
萨迦记载,
红胡子埃里克因为犯
谋杀罪而从冰岛流亡至此。埃里克一家及其
奴隶向西北航行,以探寻传说存在在那里的陆地。当他在岛上定居下来后,便给该岛取名格陵兰(Grønland,意即“绿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至少该岛南端的
峡湾还是多草的)。他的这一妙计果然成功,最终有约4000名北欧移民移入。在早期的
地图上,格陵兰也曾被标上Gruntland的名字(意为大地之地),到底Grunt是Grøn的讹音,还是反过来,至今无人知道。
12世纪时,在格陵兰甚至还建立一个
天主教的
主教辖区。1386年,格陵兰正式被
挪威并吞,成为北欧三国
卡尔马联盟的领土。后来瑞典退出后,该联盟瓦解,格陵兰又转属于
丹麦-挪威双重君主国的殖民统治。
持续五百多年以后,北欧人的定居点在15世纪突然消失,这很可能是因为
小冰期引起普遍的食物匮乏。后来发现的该时期居民的遗骨,都带有
营养不良的特征。一封1424年由格陵兰寄至冰岛的信件,是北欧人定居在格陵兰最后的证据,之后就再没有任何北欧人定居格陵兰的史料,但当时当地的因纽特土著居民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1931年,挪威占领当时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东部地区,宣称该地是
无主土地,声称对其拥有主权。1933年,丹麦和挪威两国同意将此争端提交
国联下属的
常设国际法院讼裁,根据仲裁结果,丹麦获得格陵兰岛的全部权利。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1940年4月9日
德国占领丹麦及入侵挪威,格陵兰和丹麦的联络被切断,英美军队随后占领格陵兰以防德国登陆占领。格陵兰透过开采
伊维图特的
冰晶石矿,设法与
美国、
加拿大进行贸易,获得必需的商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二战期间在这一地区也发生小规模的争夺战斗。1943年,一名丹麦士兵在该地区阵亡,一年以后,一名德国士兵也战死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