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階級上,伊琳娜代表著比女主更高的階級。
她是知識分子,家中常常舉辦文藝沙龍。
她的朋友們張口閉口談的都是佩列文的小說,瑪麗蓮·夢露等話題。
文學或者說自身的文藝品味,是他們社交的通行證。
聽他們說著自己根本沒看過的書籍時,女主顯得格格不入。
階級的差距,導致她們的交往也是不對等的。
當她在旅途中想和伊琳娜說些心裡話時,她得到的回復是“我得掛了”。
因為,女主並不是她的唯一,伊琳娜的身邊,永遠不缺人。
除了伊琳娜之外,女主在旅途中還偶遇了一個芬蘭男人。
這個男人英俊瀟灑,會彈吉他。
這個人看起來,跟女主更像是同一類人。
然而,這個男人對男主的評價,隨口就是一句“這附近有個工廠,都是他這樣的人”。
其中的輕蔑不言而喻。
而正是這個看起來更符合女主浪漫邂逅對象的人,在下車時,偷走了女主的相機。
這個相機對女主非常重要,裡面記錄著她在莫斯科的所有回憶。
女主與這兩人關系的變化,也推動著她和男主關系的進展。
女主最開始因為厭惡與男主同車廂,所以到了聖彼得堡就打算下車。
下車後她無助地給伊琳娜打電話,得到的卻是極其冷漠敷衍的回應。
於是,女主重新回到車上。
之後,當女主的相機被芬蘭男人偷走之後,也預示著她與之前莫斯科的生活做了告別,她與男主的關系越來越近。
至於男主,他的形象也很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