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原
美术史学者
我的研究范围不仅仅聚焦在古代艺术,我也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和西方艺术通史做过相应的研究。一切历史研究都是当代史,而不了解当代,无法入手古代。如果一个古代艺术史研究题目在当代完全没有产生现实意义,那就是纯粹的“钻故纸堆”了。
古代美术史研究的不仅是那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为什么要那样画。美术史上各种风格、潮流、画法或者题材的出现,背后都有与之息息相关的特定社会背景。
宋神宗时期郭熙的《早春图》,画于1072年,19岁登基的皇帝此时24岁,可不就是万木即将勃发的早春吗?你可以通过它了解当时的政治气候,比如王安石变法,以及年轻皇帝对画家的器重,看到这件作品深处的含义。
我最喜欢的一本历史著作是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的《记忆之场》。他在书中表达的核心历史观是:我关心的不是法国历史上有哪些“伟绩”,我关心的是这些“伟绩”如何成为伟绩。我觉得艺术史研究的书也应该如此,需要关心的是艺术作品产生的原因,即美术发生学。

河森堡
科普作家
“科普”就是给科学做广告,它的目的在于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一本好的科普书应该有一个特质,就是可以让人点燃人。
是否通俗、是否更能让大众接受,不过是判断科普作品的维度之一。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它们不是全部。有些作品,虽然写的门槛比较高,品质却非常好;有些作品,虽然通俗易懂,但它的价值取向与逻辑,离优秀的距离还很远。
现在的科普图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和趋势,就是跨学科。十年前,很多历史书就是单纯讲历史,很少讲到历史之外的东西。而今天的历史图书依然是在回答历史问题,可书里涉及经济、地理、考古乃至地质学方面的知识,你会发现,它是从方方面面的角度来回应一个历史问题。
李彬彬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助理教授
评价一本科普图书是不是好书,不仅要关注书里的科学性表述是否准确、与时俱进,文字叙述是否通俗易懂、符合大众的表达,还要关注它的一些“特色”。这些“特色”可以是若干幅插画,可以是作者的科研手记,当然也可以是将自然界中动物的声音“转录”成融媒体资源,让读者阅读纸质书的同时,也能读懂这些动物的“心里话”。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科普图书最主要的作用,是能让大众更有条理地了解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过程是什么、科研从业者为什么要从事科学研究,从而将已有的一些科研结论告诉读者,并帮助读者在看待问题的时候用辩证的思维来辨别信息、评价事物。
对那些喜欢自然万物的孩子来说,阅读科普图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生理想,帮助他们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最终成为像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博士一样的人。因为他们会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些人正在从事着他们憧憬的工作,这件事情是未来可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