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鄒燕勤:常用補腎藥對8種

骨傷的楊張張揚快傳號 | 6小時前
國醫大師 鄒燕勤
用藥強調辨證,
喜用對藥,
常兩味並用,
取其相須相使,
協同增效,
今擇其最常用補腎藥對八種,
介紹如下。

1.制首烏、菟絲子
鄒燕勤教授認為,制首烏功近當歸,是血中氣藥,為平補陰血之良藥;菟絲子性雖溫,煮時有粘涎,仍有補陰作用,能強陰益精,為腎虛平補之良藥,養陰通絡之上品。二味合用,能補腎中之精氣陰陽,守而能走,與其他滋陰諸藥之偏於膩滯者絕異,善滋陰液而又敷布陽和,流通百脈,是補腎第一藥對也,各種腎系疾病,但凡有腎之精、氣、陰、陽虛弱見症之一者皆可使用,而絕少有滋膩礙邪的弊端,常用量制首烏20g,菟絲子10g。
2.太子參、生黃芪
鄒燕勤教授認為,古代方書大多認為太子參、生黃芪補脾肺之氣為主,其實能大補腎氣,即所謂之大補元氣也。兩者合用能益腎氣、補肺氣、固脾氣也,乃補腎氣第一藥對也,臨床應用相當廣泛,凡有氣虛證候者皆可使用,但有實火或肝陽上亢者一般不宜使用;如見膩苔者,鄒燕勤教授也配合清利之品而合用之,如水腫病人,氣虛而濕熱證候者,每用之,能起補氣育陰之功,誠如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黃芪之性,又善利小便,黃芪不但能補氣,用之得當,又能滋陰”。臨床常用量太子參15~30g,生黃芪30~40g。

3.川續斷、桑寄生
鄒燕勤教授認為,川斷乃疏通氣血筋骨第一藥也,因其苦澀,其味苦而重故能入血分調血脈,止上下一切血溢,行瘀血而斂新血,有強壯鎮痛作用,並有興奮止血作用;桑寄生乃腰膝痛痹專藥,助筋骨,益血脈,補腎補血要劑,現代認為具有降壓、強心、利尿、抑制病毒和細菌生長。兩者合用,平補肝腎,益氣養血,強壯腰脊,每用於腰脊酸痛、骨弱肢軟、行走無力者,常用量川斷15g,桑寄生15g,或用於腎結石、腎囊腫、腎積水等但無明顯腰痛腰酸者,作為引經藥,用量可減為10g。

4.制狗脊、枸杞子
鄒燕勤教授認為,兩藥相配,補肝腎之力更強,狗脊性溫,味甘帶苦,強於溫補而能祛濕,枸杞子甘平,平補肝腎,既補陽又益陰,養血益精,兩藥合用,其性平和,無戀邪壅遏之弊。適用於腎之陰陽不足或兼夾風濕者,如腰膝酸痛、頭暈目澀、肢軟乏力者,常用量狗脊15g,枸杞子15g。

5.京玄參、大麥冬
鄒燕勤教授認為,玄參涼血利咽、養陰瀉火,麥冬補肺腎之陰而生津潤燥,玄麥配伍,相得益彰,養陰制火之力更著。臨床多用於各種腎炎腎衰出現咽喉腫痛者,尤其是IgA腎病有咽喉症狀者每每用之,因肺、腎經絡皆通於咽喉,咽喉之邪去,則肺腎之地得安也,常用量玄參10~20g,麥冬10g。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慎用麥冬。

6.女貞子、旱蓮草、桑椹子
鄒燕勤教授認為,三者均甘寒(涼),入肝腎經,功能滋補肝腎、涼血潤燥,臨床每將其中兩味相配,用於腎系疾病而有腎陰不足見症,如各種腎炎腎病、糖尿病、腎衰而有舌質紅、五心煩熱、腰脊酸痛者。而女貞子與旱蓮草相配,乃二至丸之意也,旱蓮草,純陰之品,為滋養性收斂藥,有收斂止血,得女貞子之助,補益之功更宏,而又能疏肝和血、通利經脈,故能涼血止血,臨床用於治療尿血而無明顯膩苔者。常用量女貞子10g,旱蓮草10~20g,桑椹子10~20g。桑椹,女貞子對於腎陽虛弱,胃寒,大便滑者禁用。

7.制黃精、肥玉竹
鄒燕勤教授認為,黃精兼補三焦,而以補腎陰功著,玉竹補中健脾,益胃陰力彰,兩味合用,補氣血,潤五臓,陰陽並調,但以滋陰為重,因其性緩力薄,當久服緩圖,難取急效。臨床用於各種腎系疾病而有諸陰不足或兼有氣虛者,如腎炎、腎衰、糖尿病見有舌紅、無苔少苔、地圖舌、眩暈耳鳴、腰脊酸痛、納少便秘者。常用量黃精10~20g,玉竹10~20g。因黃精其味滋潤醇濃,對於陽衰陰盛、頭痛濕盛、氣滯者不可服之,易助濕膩膈,致泄瀉痞滿。

8.細生地、山萸肉
鄒燕勤教授認為,生地,陰也,山萸肉,陽中之陰,兩者相合,滋陰之力增強,而於補陰之中增添助陽之功,乃取陽中求陰之義也。每用於腎陰不足或兼有陽虛者,如腎炎腎病之蛋白尿、血尿者,或慢性腎衰而有其候者,或方藥中有雷公藤等具腎毒性藥物者,以監制其毒也。常用量生地10g,山萸肉10g。苔膩者勿用。
鄒燕勤教授治療腎系疾病療效卓著,認為腎系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腎元不足密切相關,或因虛致病,或因病因藥傷正致腎虛,而補腎非常關鍵,補腎藥物的選用恰當與否直接影響療效。鄒燕勤教授對補腎藥的應用可謂得心應手,或補其氣,或滋其陰,或陰陽並補,或氣血同治,通過不同功效藥物的配伍,或藥物劑量的調整而改變其功效。
【本文選自《鄒燕勤中醫腎病臨床求真》,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周恩超、易嵐 。人衛中醫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