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散手的對抗訓練(三)接手訓練
移民生活北美論壇 -> 武術之家

#1: 作者: 太極散手時間: 2018-4-29 13:34

在《太極散手的對抗訓練》(二)中,我們談了“丟手訓練",接下來我們會陸續談“接手訓練”,“近身訓練”,“貼身訓練”和“地面訓練”。

接手訓練:

現代各類武術搏擊,已經看不到“接手技術”了,難怪對“接手技術”的質疑。從現代拳手出拳的快速,大力和變化來考慮,很難想像,可以在激烈對抗中,把拳“接”住!?

但“接手技術”的確是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武術搏擊技術。中國古代史,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幾千年來,國家間的戰爭和地方軍閥的割據幾乎就沒有停止過,即便區區百十年的太平盛世,民間江湖的武林世界依舊是血雨腥風。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武術搏擊是職業軍人和民間武裝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華武術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流傳下來的武術拳種,都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武術搏擊精華。

是我們當代人,因為遠離了冷兵器時代,而在武術傳承上出現了問題。我們不能對祖先的搏擊智慧妄下定論。

對“接手技術”的理解,不能望文生義。

實際上,“接手”不是“接拳”,而是“接勁”。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接手技術”,是指搏擊開始時,二人肢體最早發生碰撞的瞬間,應該使用的技術。換句話說,“接手技術”,是祖先告訴我們:一場生死搏殺,在肢體剛剛開始接觸時,所使用技術的重要性。

一個沒有接受武術搏擊訓練的人,在遭遇攻擊時,也會反抗,這個反抗是本能格擋。格擋是不完整的“接手技術”。即便敵方組合拳連續攻擊,他也同樣會連續格擋,只是格擋質量,因人而異。

武術的“接手技術”,是在人類本能格擋的基礎上,通過“化勁”和“根勁”,衍生出“接勁”,並且用這個“接勁”,去破壞敵方的平衡。這個一瞬間完成的“接手技術”,需要經過特殊的訓練,這個特殊的訓練,是太極散手單操。

真實的武術搏擊是一個照面的事,纏斗只發生在少數水平接近的對手之間,所以有足夠對抗時間的搏擊並不多見,這和我們當代人通過武俠影視和競技體育所看到的不同。

說到這,想就武術搏擊過程的觀賞性談談個人看法。這個話題起因於早期香港傳統武術擂台賽影像資料。很多人看了這個影像資料後,質疑傳統武術的實戰能力,理由是和他們心目中的武術搏擊不一樣。

武術搏擊訓練,為生死搏殺,唯一目的是戰勝對手。在這個“唯一”下,其訓練過程,不會追求觀賞性,那樣只會白白丟掉性命。

只是到了冷兵器已經遠離我們的時代,武術才出現了以強身健體和表演為目的的訓練。這才有了觀賞性的需求。但這種套路“武術”,已經失去了武術的本源,我們在傳承武術搏擊這個武術本源的時候,還有必要去探究,在近代才出現的武術的表演功能嗎?

如果硬要把武術搏擊和觀賞性這兩個不相關的問題牽連在一起:真實武術搏擊的“漂亮”,只會發生在搏擊能力相差懸殊的對手之間,即便如此,這個“漂亮”,也和武俠影視相差甚遠。

通過香港早期傳統武術擂台賽的影視資料,來質疑傳統武術實戰能力的人,他們沒有分清電影,電影文學藝術,和真實武術搏擊之間的區別。

武術,沒有單純的防守概念,武術的防守是為了進攻,進攻是為了盡快解除對手的抵抗能力,武術的概念裡不存在一拳一腳的打斗表演。

接手不是防守,是為了進攻成功。太極散手的接手,強調化打合一:防守和攻擊同時發生。

接手技術不是某個單操訓練就可以上身的,是很多單操綜合訓練後才具備的能力。差不多所有的基礎單操訓練,都和接手技術有關。

1)定步接手技術:

這是所有接手技術中,最簡單的。

有經驗的老師,會通過定步接手技術,讓學生明白接手的原理。有好的拳感和身體協調能力的學生,定步接手技術上身很快。

2)上步近身接手技術:

這是最常用的接手技術,難度非常大。有經驗的老師,首先通過“定步接手技術”的訓練,讓學生明白接手技術的原理後,再通過“上步近身接手技術”,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武術搏擊對抗,在“定步”掌握的技術,在“活步”中是沒有辦法施展的。“定步技術”和“活步技術”之間,存在一道深深的“溝壑”,這個“溝壑”,需要用自身過硬的單操技術來“填平”。

很多學生,是通過接手技術訓練中,“定步”和“活步”的區別,才明白網絡上海量的“定步”搏擊教學視頻的局限性。

“上步近身接手”,要求學生有非常強的箭步單操(下盤),搭手接勁(上盤),活步整勁(上中下盤),上下相隨(上下盤協調),和知拍,合拍,破拍的能力。這些內容訓練難度很大。

這些技術上的高要求,可以刺激學生,回過頭來,對自己已經“掌握”的單操,找老師糾錯,並重新習練相關單操的勁路和技術細節。

“上步近身接手”訓練,是在激烈的活步對抗中,通過瞬間的接觸,“接到”對方連續出拳的勁路。這個功夫不但難度大,並且不易理解,只有和懂“接手技術”的老師,真正打過對抗後才能體會到。


“接手技術”的“接勁”,目的是“破根”,破攻擊方的“根勁”,讓攻擊方連續出拳的同時,自身重心已經不穩而無法繼續攻擊;而己方,會抓住對手調整瞬間,打“跟勁”“破根”擊敗對手。

太極散手的單操訓練,在“練進去”之前,不但枯燥乏味,而且“拳病”纏身,因為單操是“校形”和“校氣”的筋骨訓練,和人類日常習慣相反。“校形”即便“學會”,獨自習練也非常容易出錯,“校氣”更容易出錯。“校形”和“校氣”組合在一起練,不出錯不可能。合格太極拳老師的作用就在這裡,太極拳“易學”難練,幫助學生糾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3)撤步接手技術

這是太極拳比較強調的一個打法,是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打吞法。和這個接手技術有關聯的單操中,“少主脫褂”是最重要的。

順便說一句,“少主脫褂”單操,它的“任務”很多,在太極拳中很重要的“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都要靠“少主脫褂”的訓練來完成。“倒攆猴”不是“少主脫褂”,是少主脫褂練成後的結果。如果直接練“倒攆猴”,是練不成“沉肩墜肘”和“含胸拔背”的。太極拳的“十要”,不是訓練方法,是功成後的結果。就像不經過“膝走外8揉足”的單操訓練,永遠也打不出“攬雀尾”的下盤一樣。

單操可以真正開關節,健筋,健骨,這是太極拳訓練的核心。談到單操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懂得:沒有真正開肩(關節),就沒有沉肩;沒有開胯,就沒有落胯;沒有開腰,就沒有松要;我在《太極拳是樸素的筋骨訓練》中,強調過這個問題。

太極拳能帶給我們的好處太多,以至於稍微有些收獲,就欣喜若狂。但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只收獲了很少,很多該收獲的沒收獲到,是一件可惜的事。

就像一部手機,我們花了很多錢買回來,卻只用了很少的功能。手機的很多功能不用就不用了,用多了對眼睛有傷害,但是太極拳,你花了同樣的時間在練,該得到的好處很多沒有得到 ,實在可惜。更可惜的是,有人想多練一些,不但沒有多得,反而丟了健康。

練太極拳一般練練也可以健身,但是加大了訓練的“強度”,方法不正確,就一定會練出毛病。就像競賽套路,參加競技比賽的選手,有的甚至做了膝關節手術。對計劃進一步開發太極拳功能的朋友,應該重視傳承太極拳單操。

4)閃身接手技術:

閃身接手技術,也是太極拳比較強調的一個打法,是在撤步接手技術的基礎之上,通過“閃肩步”來完成的。這個技術的使用,對身法上橫勁的要求高。

傳承武術“接手技術”的概念,大多數武術門派都有,這是傳承武術重要的訓練環節。

實戰傳承武術的“低產”特性,和“史無前例”年代對“唯技擊論”的攻擊,使得“接手技術”,基本上存留在文字和前輩們記憶中,能傳承授課的老師,鳳毛麟角。但傳承武術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它不會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因為經過先人幾千年的歷練和積累,真正傳承的傳統武術,已經發展成集技擊,養生,中醫,東方哲學為一體的文化遺產,它的傳承魅力是永恒的。

(待續)

溫哥華---國庚起太極散手 老沙 微信公眾:fjkstjss

#2: 作者: pepsle時間: 2019-10-09 10:15

說的都是真東西,傳承的路子很正啊。




移民生活北美論壇 -> 武術之家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

1頁,共1

Powered by phpBB 2.0.8
Content received from: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