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 來杯烈酒, 時間: 2017-1-09 09:11
沒有證據顯示河南人更愛偷井蓋,可他們還是經常被貼上“十個河南九個騙”的標簽,這是為什麼?
作者:陳榮鋼
《1942》描述的就是河南大旱災民逃難的故事。/電影官方劇照
[/align]
#2: 作者: 來杯烈酒, 時間: 2017-1-09 09:12
2016年5月13日,山西太原,河南周口一家兩代五口人同工地打工。/視覺中國
2016年8月30日,K756次暑運火車途經湖北、湖南及河南三個勞務人口輸出大省。/東方IC
2011年12月16日,西安,不到一公裡長的路上,21個井蓋一夜間不翼而飛。 /視覺中國
#3: 作者: 來杯烈酒, 時間: 2017-1-09 09:12
“偷井蓋”也是個老詞,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偷井蓋的人最多,偷來也最好賣,一個井蓋幾百塊。據2006年的新聞報道,太原市每月丟失井蓋300多個,損失10余萬元;天津市每年丟失各種井蓋3000多個,損失近300萬元。
2001年播出的情景喜劇《東北一家人》裡也上演過偷井蓋的一幕,可見偷井蓋具有時代性。片中,穿著臓棉襖、咧著懷、抄著手、呲著牙的馮小剛,在劇中飾演一個偷井蓋的小偷(被設定為東北口音),偷完又賣給了利欲熏心的廢品小販張鐵林,最後經群眾舉報,被付彪飾演的警察責令將井蓋送還原處。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麼多井蓋偷竊事件都和河南人或“河南籍犯罪團伙”有關。通過搜索引擎搜索近十年的新聞檔案,也幾乎看不到“河南人偷井蓋”的報道。“河南人”和“偷井蓋”出現在同一短語裡似乎緣於一種偏見的、以訛傳訛的錯置。
大眾輿論覺得河南人很可憐,要靠坑蒙拐騙偷謀生,那就給他們一個更可憐的形象,“偷井蓋”可以說是可憐中的可憐了吧——連犯罪都要挑最寒磣、成本最低的那一個,“窮酸的河南真可憐”!和其它“地圖炮”不同,罵河南人的“傳統”更有一種恃強凌弱的侮辱性,似乎是可憐你才罵你。
2013年10月26日,河南鄭州火車站廣場,准備乘車外出務工就業的農民工。/東方IC
現如今,字面意義上的“偷井蓋”已不常見。一方面,現在城市中使用的井蓋材質不再以鑄鐵為主,而是引入了水泥、樹脂等材料,偷盜已沒有價值;另一方面,鑄鐵的市場價值大不如前,大城市的廢品收購行業也規范了許多,買主沒有了,銷贓的途徑也被截斷了。
不過“偷井蓋”的說法依然存在,它演變成一個具有悲喜劇色彩的詞,一提到“井蓋”就想到被主流社會戲謔的底層小人物形象。無論怎樣,“河南人歧視論”的背後蘊含著中國當代社會的諸對矛盾。“井蓋”不再是井蓋本身,它和“河南人”一起代表著“歧視論”(外地人、窮人、不體面的人、說方言的人等邊緣人群)及其背後蘊含的中國社會的諸對矛盾。
前赴後繼歧視河南人
在目力所及的未來,地域攻擊並無根絕的可能性。即使在公民社會相對成熟的西歐社會,源於人的短視、偏見和權力欲的“地圖炮”仍時有發生。一個折衷的做法是承認“河南人”的例子並非孤例,使它具有普遍意義,因為從我們聽過的偷盜故事裡,我們能發現任何籍貫的影子。“大量底層勞工移往城市”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在賺錢為上的主流意識形態裡,經濟弱勢群體河南人被輿論“抓了典型”,成為地方主義和本質主義的犧牲品。
當一扇窗子被第一塊石頭砸碎後,會有越來越多的石頭扔向這扇破窗。這就是詹姆斯·威爾遜和喬治·克林提出的“破窗效應”。重要的不是誰扔了第一塊石頭,而是破窗的過程。正如重要的不是誰在90年代提出了“河南人偷井蓋”的說法——現在已無從查起,重要的是這種說法在民間不斷發酵、傳播,讓河南人成為偷盜和詐騙等低成本犯罪的代名詞。
2002年,安徽肥西縣抓獲35個河南假和尚。/視覺中國
大城市原住民看到穿著不考究的“鄉下人”、其他中小城市的原住民聽到口音不同的“外地人”,就把他們和犯罪聯系在一起,還占據著道德的高位,因為“鄉下人”和“外地人”挑戰著“城裡人”的地緣集體主義。要承認這一點很難,因為這相當於同時承認自己認識上的短板。即使最理性的人也難免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
另一個頗具殺傷力的媒介是政府和媒體的宣傳,甚至它們的共謀。有學者統計,《南方都市報》和《21世紀經濟報道》每年對河南的負面報道占據了河南總報道的三分之二,代表著東西南北四個地區的《新京報》、《新民晚報》、《廣州日報》和《華商報》,對河南的正負報道為1:4。你很難說它們的報道有失公平,但它們無疑放大了河南的負面形象。
#4: 作者: 來杯烈酒, 時間: 2017-1-09 09:13
2007年3月15日,北京,兩名河南籍嫌疑人敲詐勒索13歲少年未遂,將其殺害。/視覺中國
媒體還曾報道深圳某處警方掛出“搗毀河南籍詐騙團伙”的橫幅,某些地方政府也打出“打擊河南籍勒索團伙”的標語,還有媒體以“河南”為關鍵詞給犯罪新聞取標題來吸引眼球……正好,作為人口輸出大省的幾個省份始終名列中國犯罪率榜單前茅,就更迎合社會偏見和讀者趣味,給了開“地圖炮”的人以口實。這樣一來,只要負面新聞和河南相關,“河南”和河南人的身份就變得異常敏感。
大眾善於接受表面的、簡單的邏輯,拒絕承認復雜的矛盾體,以為所有事情都互為因果。時間一長,“看,又是河南人幹的”會逐漸轉化為“十個河南九個騙”和“嘖,河南人都這樣”,使得無辜的人不得幸免,甚至讓河南(推而廣之還有新疆、山東、東北、福建、安徽、蘇北等等)人產生自輕自賤心理,羞於說出自己家鄉的名字。
#5: 作者: 來杯烈酒, 時間: 2017-1-09 09:15
參考資料:
[1] 《河南省政府二二年年刊》(1933)
[2] 宋致新:《1942:河南大饑荒》(2006)
[3] 人民網:《警方懸掛打擊河南籍犯罪團伙橫幅引發爭議》(2005年3月31日)
[4] 中國青年報:《中國首次直面就業歧視:河南人和女的一律不要》(2007年8月20日)
[5] 南方日報:《深圳龍崗警方處分懸掛歧視河南人橫幅民警》(2005年5月7日)
[6] 法制日報:《落實網站責任遏制地域攻擊》(2006年9月8日)
[7] 南都網:《公司招聘竟注明“河南籍已招滿”》(2012年12月7日)
[8] 中華網:《秘而不宣的真相:戰爭邏輯下的花園口與黃泛之災》(2005年6月14日)
[9] 新京報:《河南人訴訟:公民意識覺醒的一個標志》(2005年5月15日)
[10] 新民周刊:《童大煥:如何消除對河南人的地域歧視》(2005年5月4日)
[11] 人民網:《拒絕租房給河南人,地域歧視幽靈再現?》(2006年6月15日)
[12] James Wilson,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1982)
#6: 作者: 來杯烈酒, 時間: 2017-1-09 09:20
轉貼:
河南為什麼落後,有歷史原因,但是現在的領導也有責任。
河南要保障全國的糧食,每年中央下達任務,都是糧食,糧食。所以河南要發展,都是在戴著鐐銬跳舞啊,控制工業用地,控制化工工業,這都是一道道緊箍咒啊。
為啥周口有平墳事件,還不都是扣出來點糧食喂飽你們。人口最大省每年還要外調大批糧食,這是明顯的工農業剪刀差剝削河南。
河南享受不到國家的教育資源,985一個沒有,211只有一個,高考錄取比例全國倒數,你還說我們素質差,孔子說,有教無類。幾千年後的我們做到了麼。
說起來就難過,不說了。
幾百年來,列強用堅船利炮和各種手段對中國進行了掠奪,然後坐在錢堆上,對貧窮的中國說,你們素質太低了。中國人。
幾十年來,剪刀差剪掉了河南1億人的各種成長機會,然後,得到實惠的人高高在上,對落後的河南說,你們素質太低了。
你們在努力向港澳台、英法美靠攏,你們總是講起我在那邊感受到人家素質有多高多高,於是,你對於有一個貧窮的,沒有讀過多少書的兄弟,有了一種反感。看看你,要不是你,我的素質也早就高起來了。可是你忘記了,你讀書的錢裡面,有你兄弟的血汗啊。
#7: 作者: 桃花島, 時間: 2017-1-09 09:58
偷井蓋隨著改開就出現了,跟河南人沒關系吧
#8: 作者: 來杯烈酒, 時間: 2017-1-09 10:02
奶奶莫 寫道:
偷井蓋隨著改開就出現了,跟河南人沒關系吧
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害群之馬!
#9: 作者: 望峰息心, 時間: 2017-1-09 10:02
前北大方正的李友幫都是河南人哈
#10: 作者: 來杯烈酒, 時間: 2017-1-09 10:04
望峰息心 寫道:
前北大方正的李友幫都是河南人哈
這個我不認識,我有個同學目前也在北大方正上班,下次問問他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