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印证
分页: 1, 2, 3  下一页    :| |: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 菩提树下

#1: 作者: 车老板时间: 2014-7-28 19:42

见性不见性, 总得依赖点什么。 没师父的, 若觉得自己见性了, 当然用经典印证。 有师父的(冒充的不算),师父就是活经典。 说起经典,禅宗印心经典, 达摩指了楞伽经, 六祖用金刚经, 后人也有用楞严圆觉。 有师父带领, 可以勘验。 没师父带领, 非要自己来判断, 上面这几部最好就别用一部来搞, 安全起见嘛。 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是般若类经典。 中观是解释般若的, 唯识也是, 如来藏说到最后,也是落实到智慧上,还是般若。

修法上的那几个顿门, 虽然证的还是般若智, 但大部分人把他们归到依如来藏类修法的, 这是有道理的。 这类被称为高深修法的普遍有个根器要求,非器不传, 并且不同程度地强调着对师父或上师的信心(也是根器的指标), 比如视师如佛等。 信心,除了看不到的加持外(有加持啊, 看不到不说明没有, icon_smile.gif ), 能看到的部分,我举个例子, 比如上面讨论的依如来藏依本觉智等见性的那类方法几乎都是依赖这个来引导, 快而切近, 对照经典看不出问题, 讲经说法圆融无碍, 行相潇洒自在, 但不一定真悟啊。 这时候的错误不但不容易擒住指出, 若再对师父信心不够, 就是师父擒住指出了,都未必接受呢。 说的是佛法名词, 持的是梵天外道见。 禅宗历史上出过几位, 有的锤炼出来了, 有的一辈子也没出头。 参话头的那个祖师宗杲禅师就是其中一个, 他是后来锤炼出来了, 成为一代大师。

#2: 作者: 供却加时间: 2014-7-28 20:00

再加上个《维摩诘经》吧,永嘉玄觉禅师就是靠它证悟的(但也是需要六祖来印证)。我自己是非常喜欢《维摩诘经》的。

#3: 作者: 积木时间: 2014-7-28 22:25

此处确实要小心。别早下结论,或许还差得多呢。

祖师意或未梦见在。

#4: 作者: 车老板时间: 2014-7-28 22:44

供却加 写道:
再加上个《维摩诘经》吧,永嘉玄觉禅师就是靠它证悟的(但也是需要六祖来印证)。我自己是非常喜欢《维摩诘经》的。


对, 维摩经好。 还可加文殊般若, 弘忍深秀他们用。 精神头足, 再多加几部般若经典更好。 “般若乃诸佛之母”, 这比大圆觉流出这个那个的, 比如来藏包罗这个那个的, 比自性能生这个那个的都早, 没后面那些说法的时候, 就有这个说法。 看不明白般若就学中观唯识如来藏, 学了那些回头必须和般若经典相契。

#5: 作者: 老拙时间: 2014-7-29 12:13

经论或简或繁, 或渐或顿, 或显或喻, 或讲有或讲空, 言语不同, 但都是表述开悟后所见的"实相"。贯通到唯识中它在见道位。从资粮位终及第十地需三大只劫。资粮加行二位初大劫。见道位至第七地第二劫。从第八地始终及第十地第三劫。有两个分水岭呵。见道位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所学理论的实证。 (后面的修道位按圆满与否安立了10地而已。) 同意车老板所说见性(道)后用经典印证。见道后经典看不懂是件很荒诞的事。毕竟未入佛位, 不可能全明白, 但若自认为到过那地方, 是不是有如阅览自己的游记般的轻松呢? 同时邪知邪见也会辨别,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这是我建议用来印证的一个指标.

#6: 作者: 积木时间: 2014-7-29 13:14

咱们是不是着急了点。咱还是先能把内外道整清楚了再论这个吧。

#7: 作者: 车老板时间: 2014-7-30 09:14

积木 写道:
咱们是不是着急了点。咱还是先能把内外道整清楚了再论这个吧。


不矛盾, 见性就是要理清外道见。 大乘的见性, 比断五利使 (身见, 边见,邪见,见取,戒取)当还多断除点儿什么。

1。 怎么算见, 总得有点衡量, 完全自己认为怕不可靠, 顶楼是我对这个的认识和做法。
2。 见性了到什么程度,后面还有内容没有, 我也说过自己的认识了: 见性也没成佛,还要后续次第。 理由也说过,如佛和六祖都没有示现过在没定没慧情况下, 见性就成佛; 还有其他不少, 就不重复了。

明心见性相关的话题, 我觉得就这两点最重要。 至于说禅定与见性的关系什么的, 没这两个重要, 所以我把这话题起个单贴。

#8: 作者: 积木时间: 2014-7-30 09:51

这个见性到底是个什么标准。我自己是搞不清的。我想这里的人可能想的都不一样。

不如拿些具体的问题讨论。

#9: 作者: 老拙时间: 2014-7-30 12:24

积木 写道:
这个见性到底是个什么标准。我自己是搞不清的。我想这里的人可能想的都不一样。
不如拿些具体的问题讨论。

以前与师兄讨论过. 用六祖的故事, 当是"何期自性..."那几句. 见性开悟, 要保任. 否则, 起码也开个知见, 以前只不过是文字知识, 见性后, 正确的知见才第一次确立起来. 经论很容易通. 文字虽异, 还貌似矛盾, 但指称同一. 这是佛法可爱的地方. 仅仅我个人的猜测. 不敢说是个标准.

#10: 作者: 积木时间: 2014-7-30 12:37

老拙 写道:
积木 写道:
这个见性到底是个什么标准。我自己是搞不清的。我想这里的人可能想的都不一样。
不如拿些具体的问题讨论。

以前与师兄讨论过. 用六祖的故事, 当是"何期自性..."那几句. 见性开悟, 能保任则不得了. 否则, 起码也开个知见, 以前只不过是文字知识, 见性后, 正确的知见才第一次确立起来. 经论很容易通. 文字虽异, 还貌似矛盾, 但指称同一. 这是佛法可爱的地方. 仅仅我个人的观点. 不敢说是个标准.


这个问题不好说。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理解了,但其实中间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可能非常细微。
还有,这个见性确实是有很多不同的标准的。
元音老人曾讲过。
齐老师也讲过类似的话。我个人理解意思就是这个见性开悟永远在下一步。有所见,很好。抓住不放就是病。
以无所得心行一切佛事业。有得心,这个就是障碍。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 菩提树下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美国太平洋时间

分页: 1, 2, 3  下一页    :| |:
1页,共3

Powered by phpBB 2.0.8
Content received from: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 https://www.westca.com